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揚名:在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夯實湖南糧食安全根基

[ 作者:胡揚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4-23 錄入:王惠敏 ]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3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登該《方案》。這是新時代新征程上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重要保障。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糧食調出省份之一,湖南肩負著共同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的重要責任。結合湖南省情實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點。

把握戰略定位,深化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永久基本農田是耕地中的“耕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方案》明確提出,真正把具備條件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這一目標定位清晰、路徑明確、操作性強,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

對湖南而言,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關乎糧食安全,也關乎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湖南雖為“魚米之鄉”,但受山多地少、地塊零碎、部分水利設施老化等因素制約,農業生產仍存在“靠天吃飯”現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亟需提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可以有效解決“耕地碎、效益低、設施弱”等制約瓶頸,全面提升耕地產能和抗風險能力,為打造“三湘糧倉”提供堅實支撐。

立足湖南優勢,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湖南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397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70%以上。《方案》的出臺,為湖南進一步深化該項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學規劃分區,統籌布局建設。湖南丘陵與平原交錯、水網密布,必須因地制宜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洞庭湖區、湘中糧食主產區等核心地帶,應集中力量整片推進、連片治理;山區、丘陵地帶,則以“宜機化”為突破口,探索“坡改梯”“旱改水”等路徑,提升耕地利用率和機械化水平。堅持“宜建則建、應建盡建”,確保建設一片、鞏固一片、受益一片。

強化設施建設,提升綜合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是平整土地、修建水渠,更是一項集“田、水、路、電、技”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應把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關鍵環節,聚焦“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升級改造,增強旱澇保收能力。同時,推動新型農業機械推廣應用,逐步實現從“種得出”向“種得好”轉變。

突出質量導向,嚴格建設標準。《方案》提出了“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湖南應結合土壤類型、地形地貌、水資源狀況等制定分區域建設標準體系,嚴格項目審查和質量監管,避免“數字工程”“形象工程”,堅決防止“建而不用、建而不優”的現象發生。

聚焦重點難點,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政策機制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投入大、周期長的重大工程,必須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機制作支撐。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用途管制,嚴防非農化、非糧化傾向。推進耕地“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同時,建立“田長制”網格化監管體系,壓緊壓實各級責任。

健全多元投入機制。《方案》明確要求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多元化投入機制。湖南應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同時推動“財政+金融+社會資本”協同發力,探索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收益反哺機制、農業產業鏈企業聯建機制,形成“誰建設、誰受益”的良性循環。

完善管護運營機制。建成之后“管不好、用不好”的問題,歷來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后遺癥”。應同步構建長效機制,推動“建、管、護、用”一體化管理。引導村集體、合作社、種糧大戶等主體參與管護,探索“村管、專管、眾管”多元模式。建立健全激勵與考核機制,確保“建一畝、成一畝、穩一畝、豐一畝”。

融入科技支撐,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智能化、綠色化

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升級,不僅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順應科技進步和綠色轉型大勢,走智能高效、生態友好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加強科技賦能。依托湖南雄厚的農業科技基礎,充分發揮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重點科研院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科技支撐作用,推動高標準農田項目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田間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農田精準化灌溉、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逐步形成“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監管”的新模式。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堅持節水、節肥、節藥原則,強化生態保護和土壤培肥。探索建立“耕地質量+碳儲量”雙維度評價體系,鼓勵發展綠色農機、“光伏+農田”等多功能耕地利用模式,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率。推動高標準農田與綠色食品基地、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建設相結合,實現多重效益疊加。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涵蓋多環節、跨部門、跨區域的系統工程。各地、有關部門應把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省級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市縣層面明確建設任務和進度。同時,強化宣傳培訓,充分調動農民、村集體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推動資源集約利用、項目集成實施,實現多目標融合、多項目共建。只有堅持全局謀劃、科學布局,強化各級各方協同聯動、統籌推進,才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銜接、高效落實,用“良田”托起“糧安”,為建設農業強省、助力農業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25年4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 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限制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第九在线 | 最新国产AV网址 |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