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業現代化,可能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到底怎么樣?在今天召開的中國鄉村之聲“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葉興慶表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正處在關鍵的節點。雖然糧食連年增產,我們也在自然環境方面付出了很多代價,必須在發展方式上有所轉變。
農業現代化,我國的短板在哪?
1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
在我國的勞動力結構中,從事農業的所占比重為29.5%;但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僅占9.2%。也就是說,在農業上,勞動力多,但所創造的財富并不多。
2自然環境代價太大
現在,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很高了,但是這么高的生產能力的背后,是巨大的自然環境代價。我們現在達到的產能里面,有很多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續的。比如,我們現在的耕地里面大概有5000萬畝存在重金屬的中度和重度污染;我們還有5000萬畝的陡坡耕地;還有5000萬畝在北方地下水超載地區。
3農業保障制度體系遭遇瓶頸
我國農業發展之所以有這么好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實行了一套強農、富農的農業政策體系,其中包括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各種補貼。但今后的問題是——很難再加強它的力度。因為,現在國內的農產品價格已經高于進口價格,壓力非常大,而我們的成本還在上升。在成本抬升和進口價格的雙重作用下,我們用“價格”這個手段來調動農民工積極性,空間越來越小了。
如何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怎樣把農業現代化的這篇文章做好、怎樣為農業的發展培養新的動力?我認為,可以從5個方面點題。
1.要靠結構的動力,別再靠政策壓力
要以結構調整新增的內生動力,來接替政策的壓力。我們講,過去更多的是靠價格手段來調動農民積極性,我們非常希望今后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農業自身的效力,來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比如,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自身的效率,來使農民有發展的動力。
2.用高標準,才能出高效益
我國農業可以通過高標準農產品建設,來替代、彌補因生態環境治理而退出的產能。因為,我們要推進改善重金屬污染耕地的制度,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現在的農業產能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那么怎么辦?我們希望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來增加新的產能,增加健康的、可持續的產能,來替代這些退出的不健康產能。
我國現在已經有規劃,到2020年要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建完以后,糧食產能能提高,每畝能提高100公斤。算一算,8億畝就能有800億公斤的糧食產能。
3.提高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效率
現在我們都在提倡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但是我們也非常清楚,農業全靠肥當家,沒有肥料我們不能產。中國農業是一種“集約農業”,容易產生病蟲害,是需要使用農藥的。但同時,我們又要加強農業的生態保護,提高農產品品質,希望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所以,就需要在減量的同時,提高效率。比如,我們通過專業化的、機械化的統防統治,來替代農民傳統的自己拿著噴壺器,通過專業的服務來提高防治病蟲害的效果。
4.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良策
在二十世紀80年代搞家庭聯產承包的時候,農民的收入結構比較單一,所以,小規模農業有效率的。現在,隨著農業的就業的非農化、隨著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小規模的農業對農業增產增效沒有以前那么關心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培養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減少小規模農業的下降對農業的不利影響。
5.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的競爭力
“互聯網+”適應所有產業,同樣也適應農業。農業+互聯網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幫助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二是增加或者改進農業技術推廣、再造農產品流通的業態,來為我們農業生產的經營決策提供支撐,提供信息化的服務。
“互聯網+農業”的文章剛剛開始,非常希望農民朋友能夠樹立互聯網的思維,能夠率先的掌握互聯網的技術手段,能夠在“互聯網+”這個領域里面進行大膽的開拓。
希望我國的農業發展,能夠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在現代化過程中,在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之外,還有能實現“綠色化”,實現“五化協調”。我們的生產模式、技術手段,能更加綠色,這是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也是為了農產品的品質安全。
注:以上摘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葉興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上的主題演講。
作者簡介:葉興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