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開始,我國連續13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其實早在改革開放初期,1982-1986年,就發布了部署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一號文件。
縱觀歷年的一號文件主題,我國由對農業生產力的關注,轉向對農業生產關系調整的關注;由對農民生產生活的關注,轉向對科技創新、制度改革的關注;由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注,轉向對環境友好型農業、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的關注。一號文件的主題的變化,顯示出我國十幾年來向農業現代化邁進的過程,我國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下面我們一起盤點一下,歷年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
一、改革開放初期
1982-1986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是最早以農業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分別是:
①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 “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同時還說明它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②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③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④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
⑤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二、工業反哺農業時期
在經歷了糧食連續五年持續減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別持續擴大的情況下,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連續下達了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農業發展目標由解決溫飽為主轉向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在這一時期我國的“三農”政策始終是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展開的,力求把過去單純追求產量的工作重心轉到在保持總量平衡、優化農產品結構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質量和效益的發展軌道上來,以求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主題:促進農民增收,解決農民增收困難問題
文件認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增長緩慢,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許多純農戶的收入持續徘徊甚至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主要內容有: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等。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
主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文件認為,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文件要求,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主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文件認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文件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主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文件認為,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依然滯后,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縮小城鄉差距仍需付出艱苦努力。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 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主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同時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緊平衡狀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等問題,加強農業基礎、突破瓶頸制約、確保農產品供給,是這一時期保持經濟穩定與社會和諧所面臨的突出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文件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主題:維持農業穩定發展,保證農業持續增收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沖擊不斷顯現。2009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極為艱巨的一年。文件要求,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充分估計困難,緊緊抓住機遇,果斷采取措施,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主題: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產上新臺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為應對農業發展矛盾,要求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改善農村民生,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等。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主題: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全面工作的決定。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我國水利改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強度明顯不夠,建設進度明顯滯后,保障水平明顯偏低。從總體上看,我國水利建設仍面臨“基礎脆弱、欠賬太多、全面吃緊”的嚴峻局面。文件強調,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水利現代化道路。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階段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軟件”建設同樣重要,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確立農業科技創新重要地位、農業體制機制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等,都顯示出對農業“軟件”建設的決心。2014-2016年連續三年將“農業現代化”作為文件主題,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主題:強調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
隨著一號文件對農業科技創新改革的重要地位確立,我國開始進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文件認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把農業科技擺上更 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文件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強調抓好種業科技創新。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
主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制
文件首次強調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地位,要求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是我國農業邁向現代化的又一標志。文件要求,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必須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 記頒證工作;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主題:體制機制改革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課題。文件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同時文件首次強調“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對糧食主銷區種糧的規定為,加大力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責任與分工,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此次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了“目標價格”試點的具體方案,突出市場作用。與以往收購價格相比,目標價格的形成完全是由市場的供給關系決定的。這既發揮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明確了政府對農業農村發展所負有的責任。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主題:新常態下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2015年的一號文件,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為主題,延續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思路,并進一步加強,指明了新常態下農村改革的重點和方向。文件突出強調“可持續”,傳遞發展現代農業明確信號,即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職業農民轉變。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主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件開篇指出,“十三五”時期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文件開篇的新詞語體現出今年一號文件的“新理念”,“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在以往文件中沒有出現過的。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生產成本過高、資源錯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顯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個亮點,文件明確提出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