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詩意的棲居”系列講座第八期現場速記
"鄉村,詩意的棲居“系列講座由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與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從2015年3月起每月推出一期鄉土主題講座,以思考來回應時下方興未艾的鄉村文化保護與建設實踐。
該系列講座第八期我們請到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風景園林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迪華教授。
李老師講座的題目是:小農經濟的智慧、復興與鄉村發展。以下為講座現場速記整理,已經李老師審核授權。
李迪華:各位朋友,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做一個交流,這個會場不是一個好的交流場所,這里講者和聽者的關系有些倒置。但是沒有關系,北京大學的老師從來沒有坐著講課的,但是今天我只能坐著講,我不知道效果會怎么樣,我努力在講座中適應著坐著做好這場講座。
首先這個題目應該是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在我自己的課堂上,我的學生差不多每年都要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鄉村經濟》以及那個時代的相關著作,最后我的學生會得出一個對當時中國鄉村的認識,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令人發指的爾虞我詐”。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們去關注中國的鄉村社會,最后得到的中國社會是那樣子的,每個人都自私到骨子里,大家彼此爾虞我詐。他們錯了嗎?當然不是。問題是,如果我們去看看我們身邊,看看我們的城市,大家很快會發現,其實這幾乎是各個社會的普遍現象。隨著文明的進步,這種現象會逐漸減輕,但是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只存在于中國傳統的鄉村,或者說就是鄉村的特征。這是第一點,當我們想到鄉村社會時,我們心目的鄉村社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今天鄉村建設和鄉村復興成為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自己最近也帶著學生到鄉村做研究,和村民一起探討如何復興中國的社會,但是我現在還沒有成果,只是剛剛開始。這樣的關注也激發我來認識鄉村。我今天會從完全不同的一個角度跟大家一起分享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那個被我們稱之為含有貶義的“小農經濟”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重要?在中國鄉村的復興中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1第一個問題什么事物容易遭受毀壞?
我們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事物容易遭受毀壞?”請大家閉上眼睛思考幾秒鐘,……,我給大家幾個答案:
(1)被認為是無價值的;
(2)備受關注的;大家都想要,都去爭奪,然后就被破壞了;
(3)人人都想據為己有的;好東西人人都想要,最后就把這個東西摧毀了。不僅把這個東西摧毀了,而且把這個東西存在的環境、誕生的事物也都摧毀了;
(4)不再使用的!我們認為它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了,不再去關注、使用,同樣是容易毀壞的。
2第二個問題,鄉村因何而美?
這是我在廣西一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的稻田旁邊拍攝的一張照片,特別普通。可是這樣的照片,我們在北京,在今天中國很多的城市以及城市周圍是看不到的,這張照片背后傳達給我們什么信息?當然是這個地方環境非常優美,人們非常愛惜自己的環境。所以大家看到在巖石上,青苔可以生長得如此好。當然也與這個地方的氣候濕潤有關。更加重要的是,這些青苔對環境污染非常敏感,敏感到什么程度?他們能夠感受到空氣中十萬分之一的大氣污染,有青苔生長的地方或者青苔生長良好的地方,說明這個地方絕不可能有PM2.5和嚴重的空氣污染。
所以鄉村因何而美?因為自然而美。
這是在前面那塊石頭不到十米的地方的另外一張照片,我們的村民把自己桃園的桃枝剪下捆起來,輕輕地放在這個石頭上,讓這些枯殘的樹枝晾干,等到春節前后帶回家就變成了柴火,他們用它來取暖、做飯、喂豬、喂雞、準備食物。春節的時候,家人和客人一起用它來烤火,吃火鍋。但是還有更重要的,這些被我們看為廢棄物的樹枝燒完之后的柴灰被用來沖填廁所,去除廁所的臭味,最后送到農田里去又變成了肥料,所有的一切又重歸于自然。農民不經意之間就在大自然的一塊石頭上制造了這么完好的一個藝術品,一個他們親手制作的藝術品,只是他們自己很少去欣賞這樣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發現這背后可以有這么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讓我們聯系到生命的意義、朋友的關系、家庭的親情。
下一張張照片,這是湖南省武陵源的一處景象,叫做空中田園。我們總是會在看到非常壯美的自然景觀時,忘掉人類的創造、人類加入的重要性。這一片田園就在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的范圍內。規劃武陵源的過程中,專家和領導都提出,要把擁有這一塊田園的村民們從這個山上搬走,要在這一塊稻田上種樹或者讓它自然恢復成一片天然的園地。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我們想象的事情,可是當我看到這一個景象的時候,我當時就被它迷住了,因為在我看來,大自然的美可以讓我們三步成詩,但是真正的美應該是什么?是把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歷程,祖祖輩輩的生活添加進來以后,我們才能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添加人類的創造,這才是我們生活中的大美。當然,在我和我同事的努力之下,最后當地放棄了棄耕這一塊農田的計劃。所以每次我去武陵源都要去看這一塊田園。有一次我看到幾位臺灣的老人坐在那兒,緊緊地盯著這一塊田園,我問他們呆了多久了?他們說三個小時了,我們明天還想再來。我們經常會去比較不同社會、不同人對于美和景觀的感受,而這兩位臺灣老人在這里發現了中國最美的山水,所以他們沒有像大多數的觀光客一樣,匆匆忙忙從這一塊田園上掠過,而是停下來細細欣賞,看這一塊田園跟世界自然遺產峰林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感悟自己的人生、體會生活。
第四張照片,在廣西沒有被旅游開發的小山村的照片。當時下著秋雨,非常不方便,所以整個兒畫面都不是很清晰。當我拍完這張照片之后,我就打著雨傘過去看畫面右下角這一塊墓碑,陪著我的村民說,你們這些城里人真奇怪,怎么都喜歡這個玩意兒。我說為什么我們喜歡?因為我們只有去看一下這塊碑上的文字,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村莊的歷史,我們就可以去聯想這個村莊的未來,我們可以跟您更好地交流。然后老人告訴我,這還不是村子里最古老的墓碑,然后給我講了很多他們家族的故事。數百年以前,他們的家族從湖南的邵陽遷徙到廣東,又輾轉遷徙到廣西,走到這個地方就不再走了,因為他們祖先非常智慧的發現,這塊土地既適合于陰人,也適合于陽人。什么意思?他們找到一塊既適合于逝者棲息也適合于生者棲息的地方。我考察過許多山村,這個成為了特別獨特的中國山村。因為我們的漢文化有死亡忌諱,我們很少會把逝去先人埋在自己的村莊里,這個村莊不一樣,他們把自己的先人直接埋在這個村莊里。
第五張照片,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這是在廣東的深圳,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常客家山村。當時我帶了來自14個國家的34個中外研究生,包括老師。我們一起去考察深圳這樣一個非常非常普通,大家在任何歷史文化村落中都找不到它名字的一個客家人村莊。我叫停了所有的人,我問他們,當你們見到這樣一個場景的時候,你們有什么感受?一個黑皮膚的印度學生脫口而出,“Home”,家。什么是家?家就是歸屬感,就是鄉愁。就是習近平同志說,無論你有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你都會想去的那種感覺。大家看到,在我們許許多多的人眼中,這個畫面上怎么這么雜亂無章?可是他能夠帶給我們和這個環境心靈的聯系、生命的感受。
所以鄉村因何而美?(1)自然;(2)生活;(3)自然與生活的和諧;(4)包含了人生命的心靈基因。因為在這里,自然和生活的和諧是因為鄉村包含了人生命的心靈基因。我們有生理的基因但是在我們生命力還有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基因,我們稱之為文化基因或者心靈基因。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生活在鄉村與否,我們都跟自然、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只是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這種聯系會被激發出來,會被煥發出來。
3第三個問題中華文明因何不同?
在我們歷史的教科書中,對古代文明的表述是,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四種或者五種古代文明,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后來我們又加進來了美洲文明。但是這五大文明中,唯獨中華文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今天的中華文明依然跟我們稱之為五大或四大古文明的文明,在空間、內涵都有著直接的聯系。這是其他的文明做不到的。今天的埃及文明跟古代的埃及文明沒有多少聯系,今天的伊拉克跟兩河文明沒有關系,今天的印度文明也與古印度文明關系不大,當然跟其他幾個文明相比也有一些聯系。美洲金字塔的文明跟今天的美洲也是割裂的,唯獨中華文明不一樣,是聯系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做過大量的研究,想知道其中的秘訣到底是什么?雖然他們沒有完全證明中華文明為什么不同,但是他們找到了其他四大文明之所以沒有延續的原因,就是作為養育那四大文明農業根基的土壤被破壞了;為那四大文明提供豐富食物與物質資源的肥沃的土壤環境被破壞了。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在中國的這一塊土地上,我們的土壤卻沒有被破壞?
這是在我們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這些我們認為的中原文明核心地區都有這樣的一種土壤;全世界所有國家中,只有中國有。這個名字就是中國的,叫塿土。我做這張圖時,字庫里沒有這個字,用了樓房的“樓”字,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土旁,再加樓房的半邊,“塿”。是在暖溫帶耕作褐土人工土壤。這個土壤有什么不同?這個土壤包含了將近2米的人工墊積層。大家想想看,我們自然界的過程,我們在耕種土地的時候,下雨、刮風都要侵蝕掉我們的土壤,所以自然界的土壤應該是隨著人們的利用,逐漸變薄才對。可是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2000多年以來,我們的土壤不但沒有變薄,反而變厚了。在變厚的土壤中包含了大量人類耕種的遺層,“樓土”絕對是世界文化遺產,只是我們今天沒有意識到這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創造。這是被我們稱之為所謂的小農經濟核心的內容。
中華古代文明延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為祖先積攢了如何保持土壤肥沃能力的技術和方法,使得我們能夠在同一塊土地上數千年的耕種,而不使土壤肥力或地力下降;使得同一塊土地能夠持續得保持高產,生產出優質的糧食作物,滿足人們基本生需求。這是我們的農業文明、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秘訣。
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糧食。當然消耗,消耗的過程中會制造各種各樣的有機廢棄物,這種有機廢棄物會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重新回到土壤之中。當然我們需要采暖、燃料,而所有的這些燃料都來自于大自然。這些來自于大自然的燃料被使用之后,它形成的灰燼是最好的補充土壤中鉀和磷的肥料,中國的土地是貧鉀和貧磷的,在沒有化學磷肥和鉀肥之前,中國要保持土壤肥力,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但是我們非常智慧聰明的老祖宗做到了這一點。
這是南方絕大多數地方都會使用到的一種保持土壤肥力的方式,每到秋天農民就要做一件事情,燒荒,他們會選擇自然的草地先放一把火把草給燒了,燒下來的灰燼連同自然土地上表層的土一起刨下來,然后再把積攢的表層土壤和灰燼,他們稱之為草木灰送到自己的農田里去,然后自己的農田就重新成為了土壤肥力最好的土壤。這里面有一個循環,農民通過收割作物,把土壤的營養元素帶走了,但是最后又通過這種方式讓土壤重新得到了補充。大家看,這是另外一種方式,當然這也是存在于中國非常廣大的,尤其是水源比較充足的地方。這些地方農民朋友養豬、養雞、養羊、養牛,他們會把各種各樣的家庭生產生活產生的有機肥,還有從山上收集的各種枯枝落葉、青草嫩葉全部積攢起來,在自己的家門口或者稻田里留出一小塊地來,在那里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把這些有機的廢棄物和收集的山林里的枯枝落葉堆成了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又重新成了土地的肥料。這種地方對應一個非常有趣的漢字,叫做“氹”。
這是高寒地區,他們的植被很稀疏,能夠養殖的牲畜也非常有限,他們的耕地資源更是非常有限。可是在這里,在我們的西藏、青海、甘肅、四川,我們仍然可以在這里看到非常偉大的生命循環,這里的藏民朋友養殖牦牛,春天的時候,他們把牦牛趕到亞高山上去,就不需要人管了,等到冬天入冬之前再把牦牛從山上趕下來,吃牦牛肉。。他們的耕地非常有限,我們的藏民朋友們用牦牛糞來作為青稞地的肥料,他們種植青稞,青稞是他們的主糧,他們用青稞釀成青稞酒,所有的青稞秸稈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保留下來作為冬天牦牛的飼料。所以大家看到這是多么有意思的循環,我們的藏族朋友們為什么可以在生存環境那么惡劣的情況之下,仍然可以過著被稱之為貧窮的幸福生活。是因為背后有這么豐富的生命循環在支持著他們的生活。
在中國南方都有這系統,我們稱之為基塘系統,浙江的基塘系統已經被列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在這里是多么有意思,因為這些地方土地平整、多雨,他們的土地非常容易發生內澇,所以我們的先民大概在1200年以前發明了一種偉大的耕種方式,他們把這些低洼水田一部分的泥土取出來,堆在另一部分上,這樣就形成了畦洼相間的格局,然后在土地上養魚,在畦上種植香蕉、小麥、芭蕉,或者其他他們喜歡的農作物。然大家看到在這里多么好玩,農民既收獲魚,也收割畦梗上種植的各種各樣的農作物。農民在消費這些農田的收獲物的同時,他們發展家庭養殖,養魚、養雞、養豬,所有的這些家庭的有機垃圾和肥料都重新被送到田地的畦梗上,作為芭蕉的肥料、桑田的肥料。在耕作的過程中,我們的農作物會吸引大量的昆蟲,而這些昆蟲會到水塘里去產卵,甚至他們的幼蟲需要在水里成長,這些又成了魚最好的食物、飼料。在這里大家同樣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循環。
當然還有更簡單的系統,這是在西南地區、東部地區,就是在稻田里留出比較深、比較寬的畦溝,畦溝里養殖鯉魚、鯽魚;在畦壟上種植水稻。這種農田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農田,因為水里面養了魚,所以這些水稻是不能夠噴灑農藥的,因為一灑農藥,這些魚就被毒死了。所以在這樣的基塘里生產出來的食物都絕對是安全、健康的。
中國的西北幾乎就是一個缺水的代名詞。可是在西北的黃河谷地或者黃河支流的谷地,在我們的甘肅、青海、陜西部分地區,那里的農民同樣創造出了非常偉大的耕種奇跡。缺水一點都不影響他們在那樣的土壤上生產優質的農作物。在黃河平原的村民,他們在土壤上播撒了小麥種子之后,他們就把從河里撿來的卵石輕輕地蓋在土壤上,然后奇跡就發生了。這些鵝卵石的熱容量非常小,熱容量小的物體特點是,當溫度升高的時候,他們迅速升溫。當陽光過去了,環境開始降溫的時候,他們會迅速地降溫。所以這些被石頭覆蓋的麥田,到了晚上溫度下降,他們的溫度會迅速地降低。這個時候從黃河或者黃河支流的水面上,會升騰起水蒸氣。而溫度降低的這些鵝卵石就會幫助空氣中的水蒸氣成為液態的水,這些水就會順著石頭流進土壤之中。當清晨陽光照射的時候,這些鵝卵石的溫度又會迅速地升溫,他們又能夠給土壤加溫。被這些卵石覆蓋的麥田,其晝夜溫差比其他大平原上麥田的晝夜溫差會更大。非常簡單的生物學知識,晝夜溫差越大,越有利于植物的營養物質淀粉、蛋白質的累積,所以中國黃河平原小麥營養物質的累計是最高的。我們家基本上只吃甘肅、青海的面粉,因為那絕對是中國最好的面粉,原因就在這里。
這是今天我們的廣西,當我講到前面那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學生非常興奮。他說我們在這個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村民們用秸稈喂豬,豬糞、雞糞用作肥料,更重要的是農民們用稻田里的泥土蓋房子,房子通常壽命只有30-40年,當這些房子被拆了之后,這些泥土磚又直接變成土壤重新送回到了稻田里去。這就是中國的鄉村,這樣的循環今天仍然與我們鄉村的生活密切相關。可是,當我們去考察鄉村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意識到這樣生命循環的存在,我們看到的鄉村就和城市無異。我們可以對它肆意地崛起、任意地改變,然后鄉村就變成了城市。但是我想,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一個結果。
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的梯田景觀都會被它感染,都會被它的壯偉、大美所震懾。可是這樣的梯田背后,除了我們感慨當地村民們偉大的創造和非常艱難的生活之外,你們知道這些梯田的背后積攢起來的文明和智慧嗎?這就是他們的智慧,在山頂上,山泉水從山上順流而下,他們把山上土質之中的營養物質直接帶到稻田中,這些土壤、水首先是被村莊的村民生活生產使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說是村民們把河溝里的水污染了,我們也可以說是村民們很自然地就把他們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營養物質加到了水中間。然后這些水流向了灌溉的稻田。這些小塊的稻田都是按照我剛才所說的稻田養魚的方式來種植的。所以村民們基本上不會去噴灑農藥,因為他們更加愛惜魚,同時魚可以幫助水稻去除病蟲害。魚可以攪動水,給水稻的根系補充氧氣。
從山上流下來的水通常溫度都是比較低的,所以它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長的。所以在中國的貴州、云南,農民們種植的水稻主要的品種都是糯米、江米,叫做糯稻。為什么?因為糯米耐冷水,生產周期長抗性很足,不需要太多人工的維護。前面大家看到這樣的梯田,村民從自己的家里走到自己的田,我曾經在云南做過調查,最長單程需要走六個小時。也就是說早上五點鐘出發,中午十一點鐘才能走到自己的田里,勞動六個小時,五六點鐘往回走,要晚上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這種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大家馬上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么農民朋友們到地里去干活,吃什么?南方溫度那么高,既使是早上做好米飯帶到稻田里去,到中午、下午五六點吃的時候,這些食物早就該變質了。可是農民朋友們帶到地里去的這些食物從來就不會變質,因為他們吃的是糯米飯,糯米飯跟山西的戧面似的,是最不容易壞的。他們吃的是腌魚。從稻田里收割上來的魚用鹽加酒把它腌上,這些魚可以腌多久?侗族人在出生的時候腌一桶魚,這桶魚要留到他過世的時候,他的后人們再來吃這一壇魚,那個時候的魚仍然很好吃,而且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品之一。為什么?因為保存在腌壇里的魚,活化鈣的含量是最高的。所以吃腌魚相當于吃活化鈣,是在給人補鈣。兒童和老年人補鈣是最重要的,我們的這些壯族、哈尼族、侗族、苗族、瑤族的百姓們,就是這樣解決飲食的問題和營養物質的補充問題。
還有更神奇的,只要種水稻就肯定有蟲子,在梯田里怎么治蟲?這個問題更好解決。他們在稻田里通常都會保留成片的森林、大樹,這些森林、大樹會吸引各種各樣的昆蟲,吸引各種各樣的鳥。因為自然界有一個規律,只要有害蟲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他們的天敵——另外一種昆蟲或者鳥。在西南、南方的這種丘林、山地的梯田地區,這樣一個生命的循環,現在能夠找到有文字記載的,無論是云南省的梯田還是廣西的梯田,能夠找到文字記載的耕種歷史是1200年,有可能更早。但是梯田不只是存在于南方,黃土高原的梯田、河北的梯田同樣無比的壯觀。而黃土高原的梯田是另外一種智慧,因為這些地方土壤的侵蝕非常厲害,山西、內蒙、陜西、河北、河南就是用梯田的方式,不但保證了土壤的肥力,還通過用梯田的方式,防止了土壤的侵蝕。
這是我上大學時期的瀏陽河旁邊的小山村,村民們聰明利用瀏陽河旁邊非常狹隘的小片土地。在河邊離河道比較近的地方,土壤里面到處都是石頭、特別粗的沙子,到了遠離河道的地方,土壤積水特別嚴重。真正土壤肥力特別好的,高產優質的土壤就只是中間河漫灘這范圍的土壤。但是當地的村民并沒有因此不去利用那些土壤沙質化很重或者土壤排水不是特別好的巖土。他們在這樣的土壤上種植沙橘,在排水條件最好的地方種植蔬菜、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在靠近山邊積水土壤處種植水稻,而在山上種植茶葉、黃花菜這些經濟作物。就在這樣不到150米濱河小片土地上,農民們不需要專家的指導,他們依靠自己的經驗積累,就這么完美的利用每一寸土地。
這是侗族的一個村寨,當我們走進這個村寨時,我們會發現中間一個特別醒目的建筑,那就是侗族的鼓樓。我們到侗族去,同樣會被他們的音樂所震懾。我曾經帶我的孩子一起去黔東南考察,我們在每一個侗寨都聆聽侗族大歌,我們在城里,當地政府把他們經過專業訓練的侗族大歌的隊伍拿來給我們表演。聽完這樣的表演之后,因為我的孩子是練小提琴的,他的耳朵比我們都要靈敏,而且非常精確。他說,“爸爸,你知道,我們在城里的音樂廳里聽的侗族大歌和在村子里聽到的侗族大歌的差別是什么嗎?我們在城里聽到的侗族大歌太完美了,你聽不出任何破綻。”但是我們在村子里聽到的侗族大歌是我們進村之前半個小時,村鎮干部才通知他們從地里到村莊里的鼓樓集合來為我們表演的。我們握他們的手的時候,他們的指甲縫里還帶著泥土,甚至還能聞到剛剛撒過豬糞的肥料味道。然后我的孩子說,“他們在唱歌的時候,不時的就會有人跑調,可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們有人發現有一個人跑調了,后面的人就會非常巧妙地做出調整。然后你又重新欣賞非常完美的音樂,這種完美恰恰是我們在城市的大劇院、縣城的劇場里感受不到的,它更加真實,它才是一種真正的完美。”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鄉村人是用如何的方式,在把我們看來不完美的東西變得完美的智慧,那么我們的鄉村有可能就會在我們城市化思想的過程中,被迫改的一塌糊涂。
這是我們看到的侗族的村寨,這種吊腳樓最底層是養豬,第二層是養雞,因為雞糞里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所以雞糞是天然的飼料。第三層是生活起居室,是做飯的地方、朋友聚餐的地方,是村民們自發聚集在一起唱歌的地方。第四層才是村民們睡覺的地方。這些房子最容易發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火災。為什么村民們在整個村莊都被火燒了之后,他們仍然不會感到驚恐,他們把自己的糧倉建到了村外。這張照片的右邊就是村民們的糧倉,這又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建設。他們不僅僅把糧倉建到了村外,而是把糧倉建到了一個小魚塘的上面。所以在糧倉下面的魚塘通常是他們稻田里種魚的繁殖地。也就是說他們的稻田里每年都要放進去小魚,這些小魚從哪里來的?就是從這個糧倉下面小魚塘里來的。每到春天,他們只要從這個里面挑一旦水,就把成千上萬的小魚送到了他們的稻田里。所以看到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循環,他們只要把這個魚塘放干了,魚就順著這個小細溝就流到稻田里去了。
這一張圖展示的是在侗族的村寨、苗族的村寨,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偉大的生命循環和生命智慧的鄉村。在我個人看,對這樣生命循環的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鄉村的智慧。
這是中國苗族村莊里僅剩下的幾個持槍民族,叫“岜沙”(讀biasha)。苗族人生活在生存條件非常艱苦的山上,這里面最忌諱的就是破壞山體,而大家閉上眼睛想一下,我們的環境中有一件事情是對我們環境破壞非常嚴重的,就是死人與活人爭地盤。到福建、浙江、河南、安徽,坐著高鐵一路看過去,到處都是桑巴,就是死人和活人爭地盤。在這些苗族的村寨,你是找不到墳地的。他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就會在山上給他們種一棵樹,當這個人死去的時候,這棵樹就會被砍下來,樹一劈兩半,把中間掏空,把尸體埋進去,半夜的時候,這個村里的族人到山上找一個地方,挖一個洞,把這一段填埋了尸體的木材埋到地里,沒有墳頭,把整個兒土地覆蓋好,在墳頭上種一棵樹。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在那一棵樹還沒有長得足夠大的時候去世,怎么辦?它可以用它的祖先留下來的大樹。這是多么偉大的一種生命的智慧。而我們今天還在糾結我們死后埋在哪個風水好的墓地,這個墓地的使用權到底是一百年還是二十年還是永久。我們的苗族朋友們上千年以前就用這樣的智慧來解決了這樣很嚴肅的問題。因此當我們走進這樣的山寨時,大家千萬不可以對山上的每一棵樹有不敬的行為,因為這些山上的每一棵樹可能都是苗族朋友祖先身體和靈魂棲息的地方,因為這些山上的每一棵樹都有生命的故事。
4第四個問題鄉村文明對城市文明的貢獻
我們的鄉村文明到今天是不是仍然對城市文明做著貢獻?答案是肯定的。在湖北省的襄陽有一位企業家,這位企業家非常有社會責任心,在幾年以前的一天,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說,“賺錢對我來說不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在咨詢了大量的專家之后,這位企業家決定投身環境事業。他跑去找市長說,我可以把我們城市污水處理廠旁邊堆積于山的污水廠沉淀起來的黑泥給利用起來,市長很高興,說我們很困惑這些黑泥到底怎么用起來,如果你要能用起來,我們把收上來的一部分污水處理費返還給你。于是這個企業家從德國引進了一種攪拌技術,在城市的高科技園區建設了沼氣工廠,用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黑泥生產沼氣。這個沼氣工廠建成之后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沼氣的產生率很低,這個企業家又跑去找市長,他說我可以把我們城市中餐飲一條街的廚余垃圾給用起來,市長說你要能用起來,我們把收上來的固體廢棄物處理費返還給你,他又做到了。因為污水處理廠出來的黑泥含碳量不夠,所以沼氣的產氣率不高,因此需要補充碳源,而廚余垃圾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碳源。他又成功了,這樣他生產出了更多的沼氣。這個時候發現一個問題,這個沼氣用不出去,他又跑去找市長,說能不能給距離我沼氣工廠最近的居民樓家里裝上管道煤氣系統,市長說這回不行。首先我們沒有這個預算,二,這不公平。然后他跑去找交通局局長,交通局局長很興奮,說我們討論要發展雙燃料汽車、清潔燃料汽車,討論十多年了,就是因為沒有天然氣氣源,一直沒有付諸行動。最后由交通局和市里的出租車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了天然氣加氣站,而由這個沼氣工廠為天然氣加氣站供給天然氣。另外這個沼氣廠出來的所有有機肥料全部做成種植用的有機肥。
這是一個世界銀行的專家提供給我的信息,去年六月份我在美國遇到他,他非常興奮的給我講這個故事,并且告訴我他就是世界銀行推廣這個項目的專家。可是他一轉身說,我在中國非常失望。我說為什么?他說我已經努力了三年,迄今為止沒有另外一個城市愿意來采用這一套非常聰明的系統,不過墻內開花墻外香,他說有一次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介紹這個系統,結果瑞典和德國的兩個人口不到十萬人市的市長,找到他要采用這套系統。而這兩個德國和瑞典的城市都是在經過市民反復的投票公決之后,大家決定填埋掉城市中的化糞池,把這個城市里所有居民的糞尿收集起來,利用這一套系統生產沼氣,從沼氣廠出來的沼渣、沼液送到周圍的村莊里,給農民作為有機肥。這兩個城市的這套系統在今年已經建成,而這樣的城市文明在今天是全世界城市文明建設的最新動向。畫面上的公交車是從英國倫敦的郊區開往城市中的公交車,而驅動的燃料,用的就是倫敦人的糞尿生產出來的沼氣。
第二個案例,非常近。北京的蟹島度假村。蟹島度假村的創辦人想在北京的郊區辦一個度假村的時候,他咨詢了大量的專家,最后他決定要把這個村莊辦成一個生態、綠色的農村度假村。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來理解農村鄉村智慧。最后他決定,我們今天的鄉村之所以落后,是因為我們鄉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附加值全部被經銷商所拿走,沒有留給村民。所以如果我們在整個兒農產品生產銷售的過程中,能夠把附加值盡可能的留下來,農業的價值就可以大大地提高。所以蟹島度假村通過學習鄉村傳統的智慧,構建了兩個子系統:旅游子系統、農業子系統。旅游子系統:游客在村子里消費,吃飯了之后要上廁所,會留下有機的廢棄物。這些有機的廢棄物通過沼氣池最終變成農田的肥料,而農田利用有機肥又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農產品滿足游客的需求。所以這里有一個非常偉大的,已經反反復復出現在前面我給大家講的鄉村智慧里的一個生命循環。這是2003年蟹島的物價牌,2003年北京的西瓜五毛錢一斤,但是蟹島的西瓜賣到兩塊錢一斤,它的經營一點都不復雜。就是把村民們的土地租借過來,進行集體的經營。蟹島用了一個池,叫格柵,來化糞;液體從管道流走,固體留下來。固體通過負壓車抽取直接送到沼氣池,而液體通過格柵送到自己園區里的污水處理廠,從污水處理廠里出來的水在生產季節直接用于農業的灌溉,冬季農業生產用水很少,怎么辦?為了留住冬天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度假村買了一個礦山用大風扇,在風扇后面接了一個水管,把水噴到這個風扇上,這個水就被風扇吹成水霧,水霧落下的時候就凝結成了冰晶。礦山里一個普普通通的風機就變成了人工造雪機。這個的本意就是為了不讓冬天污水處理廠的水浪費掉,結果游客來了之后發現這么一個大雪堆,拼命的爬雪。蟹島的副總就圍了起來開始收門票,最開始五塊錢一張票,后來十塊,最貴的時候賣到十五塊錢一張票,十五塊錢可以玩一天,小孩玩的樂此不疲。在蟹島沒有任何東西是浪費的,這里的一切都發揮它的經濟價值。。這是十多年以前,我拍攝的收門票的大雪堆。用沼氣、地熱、太陽能等,所以蟹島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統。在蟹島的背后是以沼氣池為核心的農業旅游的生態經濟系統。蟹島通過地熱交換,利用地熱的水都是反反復復在不斷地進行熱的交換,最后才排放到農田里去。
蟹島的副總在當上北京市人大代表之后,有一次把我請去,說你來幫我潤色一下第一份提案。我當時看了他的提案嚇了一跳,標題是北京不缺水。而當時北京正在緊鑼密鼓地論證南水北調。當然,如果整個兒北京都像蟹島這樣用水、使用能源,北京真的是不缺水。蟹島水的使用系數是3.8,也就是說一滴水進到蟹島,在耗散之前被使用了3.8次。蟹島的能源使用系數是2.5,就是說它使用的能源在耗散之前被使用了2.5次。這些數據在中國都是最高的。所以蟹島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其背后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延續。我們借鑒中國的農業文明智慧對城市的影響時,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城市可以像鄉村一樣沒有廢物嗎?
這是我帶著家人去德國柏林考察的時候,這是我朋友家的后花園,這個后花園像毛毯似的,你在上面跳一跳可以彈起來,軟綿綿的,就像你走進森林中,地面上覆蓋了非常厚的枯枝落葉。而這個花園的秘訣是什么?近十五年以來,我的朋友因為1970年代,他和他的夫人為了支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曾經在北京的語言大學教過七年書,回去以后他就把中國農村鄉村的智慧帶到了德國,從那之后不久,他們將所有家庭的有機垃圾、廚余垃圾等各種各樣能夠在地降解的有機垃圾,都在自家院子的這個墻角堆成為有機肥,這個有機肥又被重新施到了他自己的花園里。用這樣的有機肥管理的花園,他的草坪不會生病,不用澆化肥,花園周圍的果樹結出來的水果非常好吃。這是今天德國柏林城市最中心普普通通的居民家庭,他們也在利用中國這樣生存的智慧。我們今天的城市,我知道的我們還沒有在不同的程度上運用這種智慧,但是我相信,我們遲早會要發展到這一天的。
5第五個問題如何規劃鄉村才可能延續鄉村文明?
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規劃鄉村才可能延續我們的鄉村文明?
在我們的西藏、青海、甘肅,當地少雨多山,耕地很少。2012年我被邀請去給西藏自治區做一個扶貧項目,這個項目的集體內容是給西藏的南長江河谷芒康規劃一個釀造葡萄種植基地。這個事情的起源是在前一年,我和同事、學生們一起去芒康論證,發現我們的金長江河谷、南長江河谷是世界上最適合于種植釀酒葡萄的地方,因為釀酒葡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生長條件,每年的六到九月份累計的降雨量不能夠超過150毫米。所以我們建議當地可以種植釀酒葡萄。一年之后,西藏自治區扶貧辦請我去幫他們做這樣一個扶貧的援建項目。接到這樣一個項目之后,我和我的學生們做了非常細致的調查,最后我們發現,當地的要求是要把我們研究的那三個鄉總共三千畝的耕地拿出800-1500畝來種植釀酒葡萄。前面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牦牛、藏民、青稞之間的生命循環,所以最后我拒絕了用耕地來種植釀酒葡萄的決定。我說我可以自己掏這十幾萬的機票,也絕不能夠接受用耕地來種植釀酒葡萄。可是大家知道,我們既是這個事件的反對者,也必須是解決者。所以后來我就帶著學生重新研究瀾滄江河谷的土地,重新研究釀酒葡萄的生長條件,最后我們提出來,用瀾滄江河谷沒有利用起來的荒坡地種植釀酒葡萄。但是我們很快遇到的情況是,這些荒坡地的坡度很大,環境非常脆弱敏感。只要它的地表被破壞了,很有可能就會對土壤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就會在瀾滄江河谷造成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我們的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內蒙,當地人采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叫魚鱗坑,所以我提出可以用魚鱗坑的方式在南長江河谷種植釀酒葡萄。然后我們做了大量的設計,解決水的問題、灌溉的問題、坡地的問題、挖坑的問題、有機質的問題等等,最后我們提出了在干熱河谷的荒坡地上的釀酒葡萄的種植坑和種植技術。
回來之后我突然發現這里面包含了大量創造性的成果,所以我就讓學生嘗試寫一個發明專利申請書,結果沒想到居然拿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份發明專利。但是這個發明專利是什么?是我從老祖宗的智慧那里學習到的。所以這個專利并不屬于我一個人,因此我也并沒有申請保護這個專利,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公平地使用這個專利。
2007年,我們被邀請去給浙江省的一片非常優美的農田做規劃,在接受這個規劃任務時,我們找到村民們的家譜,發現當地先民在1200年以前圍海造田時期,就有了這么一片非常壯美的農田。當時我們基層知道了這樣土地的價值,就想在這里搞一個旅游度假區。所以市長跟我們在進行項目交底時提出,他們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已經基本上達成一致,在距離這塊土地三十多公里的臺州市的城區,給這個村莊一塊土地,在城里建一個新村,把所有的村民們都遷到城里去,把村民的房子拆掉之后,我們在這里建一個七星級的度假村。但是我們說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把村民們遷走之后,誰來跟蹤這一土地就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有完整的規劃方法。
這是我們過去城市規劃的方法,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通常是假設土地上什么都沒有,結果城市建成之后,我們發現我們的城市面臨洪水內澇、生物多樣性破壞、鄉村文化破壞、生態資源破壞。原因是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意識到土地上的洪水自然過程、生物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生態休閑過程非常重要。我們總認為這些事不重要的,那我們能不能夠反其道而行之?這是北京大學我們的創造,2002年我們提出,我們的城市規劃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我們有限規劃洪水的自然過程、生物過程、鄉土文化體驗過程、生態休閑過程,也就是我們優先劃定永久非建設土地,而這些土地被我們稱之為生態基礎設施。所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什么?就是專門用來維護土地的生命過程和保障生態系統服務持久供給的土地。我們的鄉村毫無疑問就是屬于這樣的生態基礎設施。
回到這個項目上來,我們接觸到這個項目之后,在這一片土地上做了大量跨尺度的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的尺度來研究。最后給這一片土地,做了生態基礎設施規劃、鄉土文化保護規劃、水安全規劃,劃定了水安全的保護紅線,最后綜合起來得到的是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而前面當地要用來做鄉村度假村的地方,正好是在我們規劃的生態基礎設施范圍內。也就是說我們提出來應該永久保護的鄉村。這是這塊土地,大家重新欣賞一下這一片非常美麗、豐富、富饒的土地。
最后我們提出,首先我們要維護這片土地生產性的特征,也就是說保護土地生產性濕地。第二我們要保護片土地所有的過程,包括自然過程、文化過程。第三,我們要建立起保護優先的原則,要保護這塊土地的生態過程和文化過程。也就是說保護這塊土地的生態和文化。最艱難的是如何留住原住民,我們給當地政府提出來,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概念,要留住原住民。二,我們不但要讓原住民留下來,還要讓他們未來比現在生活得更好。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讓原住民能夠持久地留下來。所以我們提出,我們向當地學習。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就是有一種所謂的溫臺模式,溫臺模式是什么?就是股份制。所以我們給當地提出來,成立土地股份制公司,村民們把所有的耕地、水田、水塘、山林地、宅基地,甚至包括村民自己的住宅全部折算成股本,變成股份制公司的資產,然后由土地股份制公司統一經營未來這個村莊的旅游開發。用這種方式確保所有的農業生產增值和旅游的收入能夠全部被當地村民所有,而不是被開發商、投資商所拿走。最后這個方案被臺州市所接受,而今天這片土地是一片國家立碑要保護的基本農田鄉村,同時又是住建部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所以我想大家的觀念一定要改變,在今天所有的土地上,每一塊土地都可以賦予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功能,都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看待這樣的土地。
6第六個問題鄉村文明如何復興與延續?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的鄉村文明如何復興和延續?
但是這個問題今天不打算展開去講,前面其實已經在反復暗示著我們鄉村到底要如何復興、如何延續。所以我只想做一個總結。
(1)保持鄉村是鄉村。絕不可以把鄉村變成城市,絕不可以把建設城市的手段來建設鄉村。我的一個學生剛剛做完他的碩士論文,他在中國西部的一個縣里做了105個美麗鄉村建設,這105個項目投資了好幾個億。最后的結果是,他非常沮喪。因為所有這些美麗鄉村建設的廣場設施,村民們根本就不買賬,他們根本就不去使用。所以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為什么美麗鄉村的建設,村民們不喜歡。
(2)住手,鄉村是鄉村人的鄉村!我們這些城里人絕不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因為喜歡云南大理的椰海,所以我們就想方設法去椰海旁邊的村莊購買自己的房屋、建自己的度假村或者說小旅店。如果是這樣,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極其無恥和丑惡的行為。我們甚至還覺得我們非常高尚,我們在投資鄉村。但是實際上你要知道,你是在對鄉村強取豪奪。所以如果我們認為鄉村很好,對不起,不要伸出你的手,熱愛它就行了,不要把它據為己有。所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復興不應該歡迎金融資本,而是要想方設法把鄉村留給村民自己。
(3)中國鄉村人口超載、環境退化、生態敏感,城鎮化才能拯救鄉村于衰落!我們必須知道一個基本事實。中國鄉村的人口已經嚴重超載。我們不要認為城市有城市環境問題,所以就往鄉村跑,這是不可以的。我們鄉村的環境嚴重超載,人口超載、環境退化、生態敏感,所以鄉村復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城鎮化,這樣才能拯救鄉村。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通過城鎮化把現在仍然居住在鄉村,最少20%以上的人口遷移到城市來,那個時候鄉村的人口才會基本上適應鄉村的成長力,那個時候鄉村復興才有可能真正出現。也就是說如果鄉村的環境是超載的,這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復興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大家不要輕視城市化在鄉村復興過程中的作用,大家絕對不可以因為城市有霧霾、有城市病,所以就跑去糟踐我們的鄉村。如果是這樣的,最后的結果是城市和鄉村,在我們這幾代人中全部被我們糟蹋盡。
(4)城鄉人口自由遷徙之時,是鄉村文明復興之日!很多人跟我辯論,我喜歡鄉村為我不可以遷徙到鄉村去?我說不可以,因為今天的鄉村人還沒有權利、資格,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我們的政策也不允許他們自由的遷徙到城里來。但是你可以憑借著你自己資金的實力,可以很自由地去占有鄉村的資源,這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城鄉文明還沒有實現公平公正之前,我們的各位城里人,請你們不要遷徙到我們的鄉村去,不要去占有我們的鄉村,哪怕是讓我們的鄉村由著自己去破壞,那不是一種真正的破壞。有一天我們的村民們有了足夠的實力去重視自己家園的時候,鄉村一定會自我復興的。我們不要杞人憂天,去以復興、建設的名義迫害我們的鄉村。
(5)生活延續,文明才能延續!我之所以說我們不要輕易地以復興的文明改變我們的鄉村,因為今天鄉村真正的破壞不是村莊的破壞,是因為我們城里人的生活不當引進鄉村,才造成鄉村人的破壞。我在貴州最偏僻鄉村的幼兒園里,看到孩子們吃的是城市食品加工廠沒有經過嚴格衛生檢驗的三無產品;城市把包含了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大量的味素垃圾食品,毫無顧忌地送給了鄉村的孩子。另外是我們城里人給他們送去了大量的塑料污染。今天即便是最美的鄉村,塑料污染、白色垃圾的污染也不比城市輕很多。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我們不去關心鄉村而是我們過分地關心鄉村,我們把不當的城里人的生活帶進了鄉村。
(6)為鄉村提供純公益的支持!鄉村需要我們城里人,但不是需要我們城里人去占有他們的資源、分享他們的空間,把他們趕到城里去。他們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一種純粹公益的支持,去幫助他們擁有和我們一樣的生活、教育、健康、社會保障,而這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去支持鄉村的。
這是我給大家分享的,謝謝大家。
*本文所有配圖照片均為李老師拍攝,手繪圖作者李彥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公眾號“鄉村文化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