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因為西方文明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就攜帶著顯性的商業文化基因,而東方文明一開始則攜帶著顯性的農業文化基因。
私有與公有、個體與整體、城市與農村、經濟與政治、物力與心力、競生與共生等相互對立統一的因素,不論在東方文明還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同時存在著,但它們并不是以相同的形態存在著:同一因素在東方以顯態存在著,在西方則以隱態存在著。
——東方與西方:人類文明的兩極
為什么近代以來西方順利地走向了市場經濟,而古老的東方卻遲遲進不了市場經濟的新世界呢?這是因為西方文明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就攜帶著顯性的商業文化基因,而東方文明一開始則攜帶著顯性的農業文化基因。
無論是現代商品經濟,還是古代商品經濟必須具備這樣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分工的存在;二是私有制的存在;三是存在著允許人口自由流動的社會機制。
當我們回到古代文明演化的起始時期時,可以發現商品經濟所需要的: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人口流動這些因素最早在游牧部族中滋生,可以說游牧部族是天生的商人。
在游牧部族中最早形成的私有觀念和不斷游動的生活方式,使他們成為世界上最早、最容易在不同地域、不同物品之間交換價值的發現者。
游牧部族攜帶的商業文化基因在人類文明進化中的顯化,主要取決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進化交合。
如果某一游牧部族進入的是一個面積廣大的農耕區,那么它們攜帶的商業文化基因就會淹沒在農耕文化海洋之中。
如在中國周圍的游牧部族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如果某一游牧部族進入的是一個面積狹窄的半農耕區域,由于這里的農耕條件不足以使他們長期定居下來,那么他們走向文明的唯一出路就是必須通過商品交換來彌補糧食的不足。
這樣一來他們攜帶的商業文化基因就會在文明世界中完整地保留下來,走向不同于農耕文明的另一種類型文明的進化道路。古希臘所走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
介于希臘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愛琴海海域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因為愛琴海區域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
一是愛琴海存在一定的農耕條件。所謂一定的農耕條件,就是能夠提供使少數人定居生存的糧食。如果定居人口增加,就必須通過貿易來獲取所需要的糧食。
二是愛琴海地區的自然條件也具備了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條件。愛琴海有豐富的手工業原料,有木材、陶土、大理石、黑曜石和金、銅、鐵等礦藏,橄欖和葡萄也是榨油和釀酒的重要原料。
三是愛琴海地區與已經高度發展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隔海相望,使愛琴海區域存在商品交換的可能性成為現實。
四是愛琴海區域處于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相互沖突的邊緣區,為這個小區域的文明得以在較長時期內穩定發展提供了契機。
總之,不論是早期的克里特文明,還是后來的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商業經濟始終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
“一般說來,在雅典這樣工商業很發達,農業也以商品作物為主的城邦,商品經濟的比重可高達50%,這在古代已是絕無僅有的了。”[宋龍華著:《世界古代歷史》第422頁,北京大學出版。]
到了羅馬時期,在羅馬帝國武力的扶持下,將古代西方的商品經濟推向了極盛,擁有120萬人口的古羅馬帝國是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對外貿易樞紐。
數以百計的羅馬帝國城鎮組成了繁盛的商業貿易網,各地城市之間通過海上航運、內陸河運、官修大道彼此聯絡,互通有無,商旅往來絡繹不絕的景象實為古代所僅見。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存在的奴隸貿易更是西方商業文明的野蠻性、殘酷性的一大特色。在古代的希臘不僅存在著大量的奴隸,而且還存在著許多奴隸市場。
各城邦皆有奴隸市場,愛琴海上的提洛島就是奴隸買賣的中心。據史料記載有時一天成交的奴隸數達萬人。奴隸數量之多,價格之低,在古代世界是空前的。
東方社會雖然也存著商品交換和對外貿易,但是東方的商品經濟并不是東方文明存在的基礎,東方文明存在的基礎是農業。在古代的東方即使沒有對外貿易經濟,東方文明照樣存在和發展下去。
在古代西方,商品交換廣泛地存在于民間的生活、生產之中,構成了整個文明存在的基礎;而在東方的商品生產,特別是國際間的對外貿易,主要由官方壟斷著。加之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分解自給自足農本經濟的負面作用,所以在中國,對民間的商品生產長期采取了抑制政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開元智庫機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