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媒體上看到一篇《干部在干,貧困戶在看,等靠要思想何時休?》的文章,其中寫到:“最近,有位‘第一書記’向筆者吐槽:扶貧化肥運進村,有的貧困戶卻不愿意動手,指揮他把化肥搬到家里。理由是‘你和上頭簽訂了脫貧軍令狀,到期完不成目標,上面拿你開刀’”。看后令人既可氣又可笑。
中央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順民心、得民意,貧困戶應該是主體,干部是幫扶、扶持,不應該本末倒置。一位鄉鎮領導告訴記者,鎮上為了發展大棚產業,政府出錢給農民建好了大棚,安排技術員指導,甚至提供化肥、種苗,同時聯系銷路,可以說是“一站式”服務。有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大風將大棚上保溫的草簾子吹落,種植戶嫌冷躺在被窩給鎮政府打電話,看政府怎么辦。還有一個鄉鎮,冬季全體干部帶領技術員給農民修剪果樹,早出晚歸,中午吃飯也在果園,果農袖手旁觀不說,而且指手畫腳這個不能剪,那個不能動,影響明年產量誰來負責?似乎果園是政府的果園,干部干是應該的。這些雖然是個別現象,但是反映出來“保姆式”扶貧的弊端,特別是政府財政收入較高的地區尤為突出。
造成“保姆式”扶貧的原因,首先是基層干部缺乏責任意識,對“精準扶貧”工作思想認識不到位,有得過且過的僥幸心理,只要在自己幫扶期間貧困戶收入增加了,就算完成任務。其次是“保姆式”扶貧時間短、見效快、易操作,收入增加明顯,也好向上級交差,但是缺乏生命力,沒有持久性。要改變這種現象,基層干部應該深入調研,分析原因,謀劃長期脫貧之策。然后根據造成貧困的根源,一人一方,一戶一策,對癥下藥,這樣才能真正讓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向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在脫貧攻堅的同時,基層政府要引導農民走出傳統耕種的模式,把防止產生新的貧困作為長期目標。目前,留守在農村的基本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耕種土地的基本是50歲以上的農民,這部分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少技術,傳統的耕種模式居多,稍有意外,容易產生新的貧困。如何解決這類問題,記者認為,首先國家應該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讓農民享受改革紅利,縮小城鄉差別,解決農民住房、醫療、上學、養老等后顧之憂;其次應該提高機械化耕作程度,推廣先進的耕種技術,提高畝產效益;再次政府應該引進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發展產業,讓農民達到“一份土地,兩份收入”,即土地租賃收入、打工收入,同時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民致富。
扶貧關鍵是扶“貧”,扶持真正的貧困戶。有的人年輕力壯,游手好閑,整天無所事事,就等國家救濟,對于這類人,更不能采取“保姆式”扶貧,給得越多,適得其反,負面影響越大。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就要求基層干部樹立公心為民的思想,嚴格確定扶貧對象,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資金用到想富而不能富的貧困戶身上。同時記者建議,上級決策部門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順應潮流,調整考核辦法,減少給基層下硬任務、硬指標的政府指令行為。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調動農民致富的積極性,以典型帶頭,用事實說話,只有內因發揮了作用,政府的幫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持久的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陜西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