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中國進口大豆由國內需求決定,進口與否,以及進口多少均屬于市場行為;寄希望于通過政策保護來改變大豆產業垮臺的局面不是辦法,妖魔化轉基因大豆也不可能助推這一政策的出臺。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2013年6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依據自身“在糧食行業20年的工作經歷”,認為中國癌癥發病率的上升可能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有極大相關性。
報道中,王小語副秘書長發表了諸多論斷,但很遺憾,這些反對轉基因大豆的言論顯著缺乏數據與證據支撐,因而顯得牽強、滑稽,甚至荒唐—聽起來多少讓我覺得和“養生大師”張悟本的言論如出一轍。
從黑龍江大豆協會網站《大豆協會章程》可以查得,該協會并非專業協會,而是“由黑龍江省內從事大豆生產、加工、流通、科研、服務、管理等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的行業性社會組織。隔行如隔山,糧食行業的工作經歷與致癌原因、流行病學調查之間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關于轉基因大豆安全性是否有保證的問題,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副主任委員彭于發研究員在6月15日的《經濟日報》上做了科學、翔實和準確的回復;針對轉基因大豆油消費與致癌原因是否有極大相關性這一問題,陳君石院士在6月21日做了解釋和反駁,同時強調了王小語引用的兩例陳舊的轉基因作物安全性問題的實驗是已被權威機構否定了的,王副秘書長不過是老調重彈、以訛傳訛罷了。
作為一家大豆協會的副秘書長,王小語緣何無端攻擊轉基因大豆?善意猜測,他是為了保護本土大豆種植產業。然而,通過這樣的手段不可能獲得他所期望的結果。針對中國的大豆產業如何被摧垮,已經有很多報道,種種跡象表明,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調控,不會因為政府以保護價收購國產大豆的政策而乏力,也不會改變目前國內80%大豆靠進口、本土產量逐年萎縮的現狀。
在此,再次總結彭于發研究員曾經談到的,中國為什么選擇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原因:我們的品種和技術水平相比其他國家還有差距,多、亂、雜和混收混種問題突出,勞動力成本上漲;中國每年大豆的播種面積在1.2億畝左右,國內的播種面積滿足不了需求。中國每年被迫進口5000多萬噸大豆,按我國現有的品種和技術水平來測算,產出這些大豆需要4億多畝耕地來種植,而中國沒有這么多后備耕地資源。
在這一系列前提下,中國進口大豆由國內需求決定,進口與否、以及進口多少均屬于市場行為。筆者認為,現在寄希望于通過政策保護來改變大豆產業垮臺的局面不是辦法—當然,妖魔化轉基因大豆也不可能助推這一政策的出臺。作為國產大豆主產地的大豆協會副秘書長,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組織力量在國產大豆新品種的培育上下工夫。如果有朝一日,國產大豆新品種在出油率、油脂品質等方面能夠和轉基因大豆媲美,那才會有“收復河山”的資本。
作者: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轉基因育種研究。
本文節選自《轉基因“真相”中的真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基因農業網 2016-12-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