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文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

[ 作者:陳文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2 錄入:19 ]

關于如何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在有很多的觀點,比如去庫存、降成本、增效益,還有科技創新等。難道這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嗎?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概念的真正意義。那真正意義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正是由于中國農業已經進入一個亟待加快轉型、實現歷史跨越的窗口期,習近平同志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新理念。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保障農產品數量、特別是糧食數量始終擺在第一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這么少的耕地要養活這么多的人口,因此我們以前所有的思路、所有的發展理念都是保數量,能夠有飯吃就不錯了,沒有什么品質的要求。因為食品短缺,只愁生產不愁賣不出。整個農業領域計劃色彩很強的,規定糧食產區必須保證完成糧食產量。甚至農民不愿種田,逼得基層干部要幫農民去種田。

現在湖南的大米、東北的玉米大多放在倉庫里面,盡管賣不出去,國家還是有最低保護價。因為有最低保護價,賣不出去農民還是繼續生產,生產出來繼續都放到倉庫里去。湖南是魚米之鄉,號稱"湖廣熟,天下足",但很多縣城包括小鎮都賣泰國大米。在這個情況下,提出什么科技創新把產量翻一番,成本再降低,但是還是賣不出去,只不過是增加倉庫的庫存罷了,而庫存怎么去得了呢?

為什么一方面大量進口而一方面大量積壓賣不出去?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農業生產沒有跟消費對接。原來我們每餐吃四兩米都還吃不飽,現在一天能吃多少米?蔬菜、水果、魚類、肉類等都是糧食,飲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專家說原來的一日三餐是根據原來的勞動強度、營養不足相適應的,現在不少人的勞動強度輕、營養過剩,吃兩餐是比較健康的,以免造成肥胖病。但農業生產結構沒有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糧食生產,只低頭生產,不抬頭看銷路,生產與消費嚴重脫節。這是成本問題嗎?這是效益問題嗎?生產不與市場對接,不以市場為導向的一個農業生產體系,那就必然沒有競爭力。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是什么去庫存、降成本、增效益,也并非是科技創新就能解決問題。習近平同志提出這個概念,核心是要解決農業發展理念的問題。隨著我們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使數量的保障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以數量保障農產品供給上升到品種和質量保障的大轉型,農業生產的數量導向要向質量導向轉變,政府的行政導向要向市場導向轉變。不是產量越多越好,糧食十二年連續增產,再繼續增產放在倉庫里賣不出,沒有意義。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意義,就是在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戰略跨越的關鍵階段,提出實現農業發展思路的戰略轉型。

我們必須要轉變思路了,農業生產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而不是什么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用行政手段迫使地方政府提高糧食產量。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八a级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福利午夜高清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 亚洲精选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