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凝聚著各少數民族智慧,傳承著各少數民族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多樣性的有效載體,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資源。近年來,在省民宗委的精心指導和邵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們銳意進取,創新工作,將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推進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村寨建設中融入經濟產業,發展產業上依托村寨特色,著實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濃郁、社會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效培植了一批綜合發展前景較好、地區特色濃郁的經濟產業,有力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主要成效
邵陽市目前有隆回崇木凼,洞口白椒,綏寧大園、上堡、大團,城步邊溪、桃林、清溪、橫水、大寨等10個村寨列入“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名錄。2015年湖南省首屆最美十佳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比活動中,城步大寨村、隆回崇木凼村,綏寧上堡村等三個村寨入選;在2016年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評比中,我市又有四個村寨上榜。取得如此成效主要歸功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出問責,著力完善三大機制
1.健全領導機制。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組長,民宗、財政、發改等市直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相關縣及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2.強化績效考核機制。邵陽市委、市政府明確將“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發展,加大特色村寨建設資金投入”等內容納入2016年績效考核,明確責任。
3.完善群眾參與機制。在特色村寨建設的項目申報、規劃、設計、實施、驗收等過程中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吸納村民代表參與決策,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大家的事情大家辦。
(二)突出重點,著力夯實工作基礎
1.精心編制發展規劃。如城步儒林鎮清溪村請桂林理工大學民俗專家制定《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長安營鎮以大寨村為主題制定《十里長寨建設規劃》、丹口鎮桃林村制定《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
2.精心破解資金瓶頸。通過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引導相關縣、鄉將新農村建設、“六到農家”示范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扶貧整村推進項目等統籌資金安排,捆綁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城步大寨村等5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用250萬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資金吸納近1億元的資金投入;綏寧縣捆綁財政、發改、國土、住建、移民等10余部門項目資金近1600余萬元,投入寨市苗族侗族鄉上堡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項目。
3.精心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將特色村寨建設作為保護、提升、傳播民族文化的契機,努力做到民族文化既貼合民族村寨的人文環境,又注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產業發展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民族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2015年,城步大寨村的“六·六山歌節”這一傳統民族節慶一躍躋身湖南四大民族節慶行列,直逼國家級水準,成為我市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綏寧的“四·八姑娘節”、隆回花瑤挑花也漸漸聲名遠揚,不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三)突出發展,著力壯大民族經濟
1.強化發展基礎。大力實施村組公路硬化拓寬、安飲工程、農村電網改造、改房改廚改廁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基本達到“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濕鞋、車子進得來”的目標。
2.強化發展特色。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過程中,依托資源優勢,以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帶動中藥材、反季節蔬菜、民族工藝品等特色產業發展,基本做到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隆回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確立“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以蘿卜為主的高山蔬菜和民族民俗旅游開發”三大支柱產業,2015年種植金銀花15000余畝,產值2000余萬元;種植高山蔬菜1000余畝,產值300余萬元;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4000元。
3.強化發展穩定。各級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始終將民族團結穩定貫穿于工作中,將民族團結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通過廣泛開展評選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和諧平安村等各種創建評比活動營造民族團結氛圍;同時還積極開展邊界民族團結互助活動,特別是城步長安營、汀坪、五團等省際鄉鎮為促進邊界團結穩定,與相鄰省臨近鄉鎮開展邊界聯防聯調,積極開展友好往來,及時預防和調處矛盾糾紛,有力維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民族關系融洽,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生活和諧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高。主要表現在干部和群眾兩個層面上。從干部層面來講,有些部門和領導干部尤其是一些鄉鎮干部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高,甚至存在誤解,認為民族特色保護和發展的意義不大,與其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不如投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產生活方面,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干勁不足,動力不夠。從群眾層面上來說,由于少數民族群眾整體素質偏低,村民主動保護和發展民族特色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還普遍存在。有的群眾甚至把古民居、古村寨看成貧困落后的象征,想方設法要“除舊迎新”,陸續將民族特色的建筑推倒,改建為鋼筋水泥的小洋樓,導致不少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物古跡被毀,民族特色建筑和藝術保護難度大。
2.資金不足。民族地區多為高寒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基礎設施薄弱,交通、衛生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資金缺口巨大,特色村寨建設目前大部分只能依靠民宗部門杯水車薪的專項資金支持,資金來源和數量都極為有限。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尤其是特色民居建筑和民族古建筑的修舊如舊及日常維護所需不菲,沒有一個穩健的資金來源渠道支持工作難以開展。
3.規劃不夠。雖然城步、綏寧部分特色村寨在建設前請專家做了可行性規劃,但總體而言,民族地區對開展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在工作前期缺乏高質量的規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導致一些地方直接組織村民到一些發展較好的村寨考察學習,回來后就盲目照搬、照抄他人模式,建設規劃,資金籌集一個都沒有計劃,按我們少數民族地區諺語就是:叫花子烤蛇吃,燒一節吃一節,“四不像”、“亂建”現象嚴重;有的村寨沒有認真研究制定保護和發展規劃、方案,導致規劃沒有貼合村寨實際或者可持續發展性不強,規劃本身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有的地方沒有專家及相關方面技術人員參與制定方案,導致規劃和方案不細致、不完整、不嚴謹,缺乏可操作性。等等。目前,有些村寨新制定的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已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民族傳統樣式的村寨民居實用性不強,村寨傳統文化要素復制較多,古為今用創新不夠等等。
4.定位不準。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飲食特色、民俗特色,等等,不一而同,如何把自己的特色發揮出來,為特色村寨建設注入靈魂,是我們工作的重心。但有的村寨就是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沒有深挖自身民族、民俗、民風方面的魅力,不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盲目跟風,“東施效顰”,不管是侗寨、苗寨還是土家寨,建設都是千寨一面,有的甚至在苗族地區建起一座座侗族橋、樓;有的為了發展鄉村旅游,忽視了對鄉土建筑歷史價值和民族特色文化價值的保護,將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鄉土建筑拆除和重建,或無視本來已有的傳統特色,不惜破壞已有建筑或傳統格局,“生造”出一些所謂的“景點”。大量資金投入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沒有任何特色可言。
5.措施不力。一是執行力度不夠。由于認識不足、等主、客觀原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執行力偏低,一些好的政策、項目投放到村這個單元的時候總是有所轉向或打折扣。二是方法措施有限。受資金、環境、人力資源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后續保護措施至今沒有建立,更多的政策是偏向發展而非保護。三是民族文化尤其是寶貴的非遺文化傳承面臨斷層危險,非遺傳承人普遍老齡化,受多種因素制約,青年人傳承民族非遺文化是鳳毛麟角,地方各級缺乏長效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機制。
三、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統一步調。各級各部門要從發展民族經濟,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推動民族地區全面奔小康的戰略高度,深化認識,統一思想,上下發力,合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與保護。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保護的責任落實到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的黨委、政府。因此,地方各級黨政領導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戰略眼光,制訂具體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保護措施,在搞好規劃的同時,予以逐步建設,并且要防止在經濟開發過程中破壞這些特色村寨。同時,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媒介對干部和少數民族群眾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提高他們自覺保護村寨和民族文化的意識,只有干群齊心,才能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
2.深入調查,找準定位。全面深入開展調研摸底,做到情況明,底子清,施策準。一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各村寨要因地制宜地根據村寨的民族特點、文化特征、經濟類型、市場環境、村寨建筑來確立文化保護和建設的內容和方向。二要突出彰顯村寨特色。村寨特色是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青山、綠水、鄉愁”彰顯的就是這個道理。村寨建設的各個環節都要注意保持村寨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千寨一色。三要明確重點任務。根據少數民族村寨的具體情況,確定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內容和目標,如對處于旅游區內的特色村寨建設要以保護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內涵為目標;對不適宜發展旅游或者暫時發展旅游有困難的古老村寨則以保護青山、綠水、民俗文化為目標;對新居群落建設則以增添民族元素、展示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美化環境為目標。
3.規劃先行,一抓到底。科學的規劃和方案是做好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分層級制定好規劃。特別要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突出村寨特色優勢,明確村寨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具體路徑、推進步驟、資金籌措、措施保護等。當科學全面的規劃制定好后,必須嚴格按規劃實施,一張藍圖,一抓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能隨意更改,更不能草率行事做表面文章。
4.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進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要從各方面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特別是對資金短缺的問題,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政府引導、群眾自籌、社會力量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要動員各部門想方設法參與到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中來,尤其是對當前農村危房戶的危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建設,各地區規劃建設時可考慮加入民族特色元素。同時,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特色村寨建設,嘗試建立社會融資用于社會事業發展的激勵機制,使社會力量更多地主動參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在加大招商引資工作方面也可依據各地民族資源優勢,大力引進資金發展特色旅游業。
5.加強保護,確保特色。要保護村寨的建筑風格、建筑工藝以及與自然相和諧的鄉村風貌,增強村民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把民族文化融于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特色村寨古樸純真的民族風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一方面要出臺政策。對民族文化、民族節慶、特色產業、古民居、特色飲食、苗醫苗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保護,明確保護范圍,豐富保護舉措,落實相關責任部門和人員。另一方面,要建立保護開發審核驗收評價機制。對納入保護建設范圍的,要建立目錄清單,制定任務表,建立申報、審批制度,項目實施后,建立專家驗收和評價制度,綜合評價成效大小。每年開展一次評比互學活動,互相促進,確保特色。
作者系邵陽市民宗委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與決策》2017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