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聚焦扶貧領域,強化精準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專項整治,對膽敢動扶貧“奶酪”的行為零容忍、嚴懲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8月15日 人民網)
面對“點散、量大、面寬”的“插花式”扶貧,如何保障扶貧資金的“奶酪”惠及群眾。四川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始終聚焦扶貧領域,以零容忍、嚴懲處的方式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了一批扶貧領域的“微腐敗”案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
完善監督網絡在于創新機制。雖然各級相繼開展扶貧領域的專項整治行動,查處了一系列的腐敗案件,保障了脫貧攻堅的順利開展。然而由于“插花式”面臨“點散、量大、面寬”的特點,在個別地方在對扶貧資金的監管上還存在薄弱環境,個別基層干部鉆監管的空子,利用各種手段蠶食扶貧項目補助資金,既影響了扶貧項目的實施,又傷害了群眾的感情。因而創新扶貧監管機制,強化各級干部的責任擔當,才能保證惠民政策原汁原味落地。
創新機制密織監督網絡。四川在開展扶貧領域專項整治活動中,針對扶貧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創新“互聯網+脫貧攻堅”監督模式,以上率下、上下聯動,建立省、市、縣、鄉四級紀委聯動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督查工作機制,緊盯重大項目資金、重點部門、重點區域,采取進村入戶走訪、線索排查、巡回督導等方式,開展“拉網式”“地毯式”監督檢查的同時,把自查自糾+定期督查有機結合,深挖問題、解決問題,查處了一批扶貧領域的“微腐敗”案件,警示基層干部堅守黨規黨線的底線,整治扶貧領域的違規違紀案件,自覺鎖緊廉潔的安全套。為整治扶貧領域的“微腐敗”問題提供了借鑒。
新的脫貧攻堅任務需要壓實基層干部的責任。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任務更加繁重。需要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中,發揮政策和項目資金的撬動作用,構建群眾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既要靠各級把黨規黨紀的日常教育與警示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基層干部的黨紀黨規觀念,堅守廉潔為民的情懷;更要靠各級黨委和專責機關在強化主體責任中,傳導從嚴管黨治黨的壓力,強化基層干部的責任擔當;更要進一步創新監督問責機制,在以上率下中,形成上下聯動的巡察機制,織密監督網絡,促使基層干部加大對上級反饋問題、自身發現問題的整改力度,把自己的權力置于陽光下、群眾的監督中,確保惠民政策原汁原味落地,為脫貧攻堅提供保障作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