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吉林部分鄉村又現行路難:一些已經建好多年的農村公路超期服役,日常養護普遍跟不上,村民望路興嘆,客商望而卻步。(半月談 9月13日)
道路通暢對于農村發展而言,猶如“毛細血管”。如果道路這條“毛細血管”堵塞,則意味著農村致富遇到了障礙。雖然近年來各地都在實行農村道路硬化工程,但是隨處可見的坑洼道路卻是農村發展的不可承受之重。如今,農村道路梗阻已經成為了農民脫貧致富路上的一道坎。
表面上看,農村道路建設成效喜人,“村村通”覆蓋率極高。就拿東北吉林來講,截至2016年底,吉林省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8.6萬余公里。“村村通”覆蓋率達到100%,通屯率達到70%左右。基本上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屯子沒有通公路。但是總體數據的背后,卻是個體的無奈。對于那些沒有通公路的地方,可以說發展滯后也就理所應當了。農村的資源不能轉化為資本,農民們生活極不方便,建房等所需物資拉不進去。這樣的地方,怎么能引來投資?
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鋼筋混凝土的生活,甚至對這樣的日子感到了厭倦,向往詩意田園,可是田園的真實狀況卻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般美好。對于那些長期生活在農村中的農民而言,“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已經成為了常態。而我們在城市里見到了人行道上有塊地板磚壞了,拍個照@城管局的微博,不到半天,馬上就有人來處理修復。但是,對于農村而言,道路不通是一回事,道路修通了,卻無人維護、沒錢維護更是農村道路梗阻的原因。
要解決農村道路梗阻問題,需要用下沉思維,城市反哺農村。其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高農村道路的修建標準,避免“短命工程”一再出現。其二,增強農村道路維護力度,建立交通部門、鄉鎮、村社的聯動機制,對農村道路進行維護,延長道路壽命。
道路工程對農村而言,是造血工程,是連接農村與城市的紐帶,是通往致富路的“毛細血管”。只有擁有下沉思維,反哺農村,才能夠解決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將農村資源轉化為資本。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