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吉林省這個農業大省來說,近年來不斷完善的農村公路體系,給農村發展、農民出行帶來很大便利。然而半月談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吉林部分鄉村又現行路難:一些已經建好多年的農村公路超期服役,日常養護普遍跟不上,村民望路興嘆,客商望而卻步。一條破路嚇跑5000萬投資!鄉村干部感嘆:農村脫貧,先修路吧?。?月13日 中國青年網)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通俗而經典的口號,道出了交通條件對于地方發展舉足重輕的作用,并不像“要致富,栽桑樹”那樣,一陣風刮過,就沒有了生機活力。我國的貧困人口幾乎都集中在北部、西部偏遠地區,最為明顯的因素就是“路”的問題;沿海之所以發達,最重要的還不是水路、陸路暢通之故。特別是在很多偏遠山區,別說水泥大道,就連碎石路都修不起,有的地方甚至人行道都還泥濘不堪,何談脫貧致富呀!
就拿吉林省來說,雖說近年來不斷完善的農村公路體系,但存在的問題也還不少,道路損毀嚴重,使招商引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旅游資源還是地方特產,一直“養在深閨”自然缺少能“識”之人。資源再豐富,換不來經濟的發展;群眾再著急,急不來便利的交通。大家也許記得趙本山的小品《三鞭子》,有一句經典臺詞,那就是“人家外國人辦事非常果斷,說了三句話把事就辦明白了:拜拜,拜拜,拜拜了?!泵鎸ζ茢〔豢暗墓?,甚至不通公路的山區,誰還有興致投資呀!
當前,脫貧攻堅正戰斗得酣暢淋漓,但在一些偏遠地方,似乎有些避重就輕,舍西瓜而抓芝麻的現象。有的地方把脫貧攻堅工作重心放在了對貧困戶個體是否享受到國家扶貧政策的督查、詢問、記錄上,而對發展滯后、交通不便等基礎設施卻視而不見。這樣,導致有的貧困戶享受了政策依然不能脫貧。舉例說,某貧困戶要進行C級危房改造,能享受當地的相應補助幾千元,但離公路太遠,所需材料全靠人工搬運,那點補助根本不起多大的作用,更不要說D級危房的重建了。
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真扶貧”,至于相關的政策享受情況,都是比較陽光的,只要作好宣傳,農戶明白,直接就享受了,沒有必要去為此而大費周章。在山區,如果不通公路,作為幫扶責任人,無論制定怎樣的幫扶規劃,都會受到制約,很難“真脫貧”。與其把大量的人力財力投入到單純的進村入戶、查看詢問、資料填寫中,不如先規劃好基礎設施工程,特別是交通工程。因為督導也好、詢問也罷,都不能改變現狀,只有道路四通八達了,才會引來助力發展的“金鳳凰”,那效果是不能與單純的進村入戶相提并論的。
作為各級黨政部門,在制定總體的扶貧規劃時,應當把目光先從個體的貧困戶轉到整體脫貧上來,首先完善道路、供電等基礎設施,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針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幫扶。因此說,作為地方扶貧的決策者,更當著眼全局,統籌兼顧,區分好主要和次要,識得清西瓜和芝麻,才能真正讓貧困戶“兜底脫貧”。一句話,如果基礎設施跟不上,即使在收入上勉強脫貧甚至用政策兜底,返貧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為此,就撿吉林鄉村干部的感嘆作本文的結尾:農村脫貧,先修路吧!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