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90多頁的考核指標體系,51個一級指標、113個二級指標,加分扣分標準紛繁……在基層,有些考核量化指標清單多、標準過細,甚至詳細得讓不少干部感到困惑。考核本應遵循科學的方法,防止“材料旅行”,否則形式會拖累落實。(《人民日報》9月25日)
基層干部辛苦,絕不僅僅因為事務繁雜、條件艱苦,更因為基層的工作往往無法套用某些刻板的模式,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發揮基層干部的主觀能動性,有時,甚至需要使用一些“非常規”的辦法和手段來解決問題。正因為此,對基層干部工作實績的判定才更加有難度。
實際上,一些考核指標存在的意義,只是上級部門對基層工作的一種制約,扣減與目標考核相掛鉤的考核分,某些時候能夠成為一項工作的助推器,有其積極意義。但如果每個部門都只站在推動自身工作的角度將大小工作都納入考核,甚至在一項工作之下再設置分項進行考核,卻有可能適得其反。基層干部最懂基層,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時只要設定好目標,讓基層干部“自由發揮”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把他們“圈養”進考核評分的樊籠,時時為了“踩得分點”而推進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影響了最終結果。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與其給基層干部設置各種紛繁復雜的得分點,不如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在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做好工作保障以及寬容對待工作失誤方面為基層干部多做考慮,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創新方式,隨機應變,在沒有條款束縛的環境中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
考核只是一種手段,分數只是一種參考,他們是每天與群眾面對面的人,反映基層工作的永遠不應該是遺傳沒有溫度,冷冰冰的數字,工作或許可以被量化,但基層工作的成效不必刻意去量化。作為執行大政方針的最后一環,作為人民群眾身邊的工作者,或許還有真有比考核分數更有說服力的評判標準。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