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民情日記、一張民情聯(lián)系卡、一個飲水水壺、一本民情臺賬,在習水縣的村村寨寨,到處是黨員干部的身影。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習水縣4704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讓全縣75萬百姓感受到貼心服務。(新華網 10月16日)
民情,民情,民情!民乃國之根本,民情實則國情。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究竟是民眾圍著干部轉,還是干部圍著民眾轉,是執(zhí)政黨的性質所決定的。在中國共產黨治下,“人民利益”大于天,一切有損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的五年時間,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民生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脫貧攻堅出現(xiàn)了空前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貧困圈逐漸縮小,小康村越來越多。攻堅階段,當如何真扶貧?貴州習水縣的黨員干部在用行動作答。
黨員干部究竟應該干什么?黨建工作究竟應該怎樣抓?有人認為,黨員干部就是蹲辦公室的,能夠完成起碼的上傳下達任務就算不錯了,一張報紙一杯香茗一臺電腦作伴,那自然是悠哉游哉;而黨建工作呢?不外乎就是學習文件,或是黨史,寫點摸不著頭腦的心得體會,如此而已。這樣的看法也不是空穴來風,這樣的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確實存在,但是,如果認為這是普遍現(xiàn)象,那就太片面了。須知,黨建工作不是虛空的理論,黨員干部更不是享清福的“老爺”,如果不深入群眾,則一切工作都是無根之木罷了!
在這場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也出現(xiàn)過一些不協(xié)調的音符。有的黨員干部不去深入田間地頭,即使去了,也是走馬觀花,做做形式,迎接檢查時就突擊整資料,使用起紙張和打印機來毫不吝嗇。于是就有了“資料扶貧”“表冊扶貧”“被脫貧”等奇葩詞匯。這樣的“攻堅”,莫說“治本”,就連“治標”都難。貴州習水縣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紅軍“四渡赤水”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如今,這紅色的火種正在這片美麗神奇而脫貧任務艱巨的土地上燎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愛國詩人屈原為“民生之多艱”而“太息”“掩涕”,我們共產黨人更當為“民生”而奔走忙碌,并樂此不疲。“一本民情日記、一張民情聯(lián)系卡、一個飲水水壺、一本民情臺賬”,應當成為脫貧攻堅中黨員干部的標配。只要大家都帶著感情下去,迎著矛盾下去,化解的是難事,凝聚的就是民心。只要這樣實實在在地干,所有的“資料”自然在工作中形成,還用得著臨時搞突擊去加班加點地“整”嗎?只有心中有民,才能一心為民;只有深入群眾,才會干群情深。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習水縣4704名黨員干部進村入寨,讓全縣75萬百姓感受到貼心服務,正是通過關注“民生”來凝聚“民心”的有效之舉。“民心”齊了,“民力”就大了,脫貧致富沖刺小康的腳步也就穩(wěn)了。黨員干部到地頭,黨建工作到地頭,沾泥氣,接地氣,“服務”看得見,“民生”看得見,凝聚民心奔小康的良性循環(huán)就形成了。透過習水大地,極目赤縣神州,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幅黨建引領、干群同心,攻堅拔寨、號角齊鳴的動人畫面。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zhèn))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