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參加工作,至今已滿5年,5年的成長和蛻變伴隨著十八大的輝煌。5年來,工作換了兩個鎮鄉,身份也從村官成了公務員,5年來,農村基層的變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08年,當時正值高考的我,在經歷了5·12大地的搖晃后更懂得了生命的珍惜和可貴,在這一年,綿陽地區高考“特殊待遇”,較全國高考延后了近一個月,我的命運因此改變了。這一年,擁有了一生難忘的地震經歷、特殊高考的經歷和飛出農村的喜悅。
遙記小時候,還是一個灰頭土臉的農家小女孩,院子里人很多,很熱鬧,但是很窮,經常會為了爭一點地邊而生鄰里矛盾;水井很淺,旱季經常缺水;耕地靠牛,打谷到抖,運輸靠背,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所獲也僅夠家庭伙食。那時,院里一戶人家修了唯一的一座“純手工”平房,就連磚瓦都是親手挖的小窯洞燒制,隨著磚瓦樓房的建成農民的眼界倒是放寬了,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愿意走出院落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一帶五,五帶十,農村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去外面打工掙錢了。
2012年,大學畢業的我來到了我的第一個工作單位,綿陽安縣一個鄉鎮,災后重建改善了農村落后面貌,不少人家修建了樓房、小別墅,唯一殘留的破舊房屋倒是成為了歷史。農村不再是以前的各自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開始了土地流轉,大片的土地整合起來,種上了生姜、獼猴桃、葡萄等經濟作物,收益也較玉米、水稻翻了幾番。田里的莊家不再是靠天吃飯,打了機井修了水渠,能充分滿足生活用水和種植用水。
2015年,經過公考的努力,我回到了我的家鄉,成為了一名鄉鎮基層公務員,身份改變了,環境改變了,但肩上的責任沒有變。初回家鄉,感到震驚,還有土坯房,還有未硬化的通村公路。好在國家政策好,土坯房有了改造補助,貧困人口有了低保、五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政策;全面推行了新農合,看病可報銷,大病有補償;農村成立了合作社,產業發展有規劃,社員參股有分紅;有了“一事一議”補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給一半補助,路硬化了,更長了,小車直接開到了家門口。
5年來,我見證了農村的改變,生活環境變好了,群眾思想更上進,人民生活就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菊河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