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為什么貧困家庭養出的孩子更貧困?

[ 作者:辛上邪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13 錄入:吳玲香 ]

2014年4月,日本NHK播出紀錄片《女性的貧困》。2017年8月,紀錄片文字版的中譯本在國內正式出版。8萬字的內容經微博討論后發酵。

這部紀錄片報道了日本光鮮的繁華下面都市的貧困女性。日本15-34歲的女性非正式雇員中,80%屬于政府界定的低收入人群。

這些低收入人群中,許多是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生活。作為單親媽媽,她們無力負擔孩子和自己的吃飯、住宿,挨餓是常有的事兒,有的租不起房、只能帶著女兒長期在網吧度日;作為單親媽媽養大的女兒,為了幫助媽媽養家,被迫輟學,早晨五點就去上班,做著收入微薄的工作,勉強糊口。

有的母女各自負擔、勉強為生,日漸年老的母親沒有錢為自己買養老保險,面臨著未來的黑洞。有的剛成年的女孩,被迫流浪在外,夜里拿著手機躲在在24小時店里殺時間。有的單身女性靠助學貸款讀完大學后,卻找不到工作,仍然在餐廳做服務生,由于貧窮,她不敢考慮愛情、婚姻。更有的意外懷孕后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只能悲哀地等著生下來送人。

紀錄片揭示了一個令人絕望的社會現象——貧窮的固化和代際遺傳。前者表現在貧困家庭很難擺脫貧困,后者則是貧窮的家庭養出的孩子過得是更貧窮的日子。這個問題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都有所體現,并日益嚴重。

1、貧困是沼澤,一旦踏入很難逃離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認為貧窮是人格缺陷,是由于窮人不努力所造成。但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指出,貧困不是由于窮人的性格問題引發。貧困的原因就是缺錢。由于缺乏生活必須的啟動資金,窮人只能掙扎于溫飽線。

貧窮降低智商。布雷格曼說,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印度的蔗糖農民跟蹤調查發現,農民在未收獲甘蔗、沒有收入時,智商降低了14個IQ值。相當于人們熬了通宵、醉酒時大腦那種混混沌沌的狀態。

貧窮限制長遠規劃。香港富豪田北辰曾在電視臺的節目中擔任了掃街的清潔工。住在籠屋中,每天生活費定為50港幣。兩天后,他退出了體驗,因為他已經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下斗志在喪失。“這兩天我只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別的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的好一點,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么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貧窮帶來悲觀。NHK記錄片中,跟隨媽媽在網吧常年居住的女孩說:“雖然明白有很多事必須去做,但是等到真正采取行動時,馬上就變得很悲觀,所以什么都做不了”。貧窮帶來絕望。田北辰說,感覺籠屋的生活是像被鎖在柜子中的文件一樣,沒有希望。

當維持基本生活的錢成了稀缺品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了威脅,人們通常都不可能再去考慮其他層次的需求,注意力只能集中在這一方面。判斷力、思考能力、道德觀都會隨之弱化,行為會變得偏執。

因此,當看到窮人日復一日在重復著貧窮的生活、“不思進取”時,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他們的思想、心理被貧窮被限制、蒙蔽,難以做出“正確”的努力、擺脫貧窮,造成貧窮的固化。

2、貧困是魔咒,被籠罩的常常不止一代人

家庭的貧窮讓孩子們輟學,輟學后更找不到高收入的正式工作,造成孩子的貧困生活。同時,孩子為了幫助養家,沒有時間和金錢幫助自己成長,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會造成孩子生活的貧困。這些都是NHK紀錄片中貧困的代際遺傳的直接原因。

家庭財力給予孩子成長直接的物質支持。有錢的家庭請得起補課老師,能滿足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需求。比如當紅影星關曉彤出身藝人世家,家境豐裕。她媽媽說,“我從女兒五、六歲開始,就在北京各種少兒興趣班報名。帶著她去學校找老師學,一對一的請老師輔導她。有時,北京刮風下雪,我也背著女兒去老師家上課。有時,還一對一的請老師上家里來教。”去年關曉彤高考前,一對一參加文化班輔導上了熱搜新聞。假如關曉彤出身于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人生故事會完全不同。

不同家庭的孩子進入不同的學校,接受到不同教育。國慶假期后爆出的清華附小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的文章的新聞讓很多人驚詫。但如果考慮到清華附小的入校資格必須是“父母有一方為清華大學本部事業編制教職工的二代及符合政策的三代子弟”,老師的規模是“小學特級教師2人,小學中學高級教師4人,北京市骨干教師2人,海淀區學科帶頭人5人,海淀區班主任帶頭人2人,海淀區骨干教師10人,中心學科帶頭人8人,中心班主任帶頭人1人”,似乎也就不必太驚奇了。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卻生動地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家長都在追求“800萬的學區房”——去了好學校,就有了負責的好老師和互相砥礪的好同學,學得效果就不同。

家庭的貧富差距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區別是對未來的構想和希望。英國跟拍了49年的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非常能說明問題。七歲時,上層社會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讀什么高中、大學,做什么樣的職業;中產階級的孩子有事業夢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貧困階層的孩子想的是見到爸爸、少挨打、吃飽飯。

有錢的家庭給予孩子從思想的啟蒙到物質的支持,讓孩子能明確目標,在既定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向前。貧窮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難以給予幫助,還會拖他們的后腿,讓他們的成長往往低于社會均值。成長受挫的孩子,長大后也自然很難有良好的生活。貧窮便如此代際遺傳下去。

3、給不了錢,至少給窮人光亮

如何解決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布雷格曼博士的建議很簡單,直接給窮人錢,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應該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給我們素不相識的窮人們。我們應該摒棄家長式官僚主義作風,將薪水轉交給窮人就可以幫助消除貧窮。”這個建議聽起來瘋狂,但切中要害。直接提高窮人收入、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溫飽食宿教育問題,應作為所有國家解決貧困的直接目的。

而對于窮人的孩子,教育是最有效的幫助他們不再陷于貧困的方法。美國的莉絲?默里出生在貧民區,父母吸毒。莉絲和她的姐姐從小在時常斷炊的情況下長起來,15歲時,母親死于艾滋病,父親去了救濟所,她終于無家可歸。母親的死亡令她驚醒,她不再逃學,而是在流浪中邊打工,花了兩年的時間補完了四年的課。又在參觀哈佛大學時萌生了去那里讀書的想法,終于如愿以償。2013年她被梅里馬克學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姐姐也上了大學,擔任學校中自閉癥兒童的輔導老師。莉絲姐妹倆的自強不息將他們從父母的貧困陰影中挽救出來。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的父母是越戰后越南去美國的難民。夫妻倆辛苦數年后開了小餐廳,每天工作長達18個小時,晚上全家人在餐廳打地鋪。這樣的家境是不可能給普莉希拉提供一對一輔導,也不會有錢讓她去上私立學校。但是普莉希拉的奶奶教給她很多道理,培養她自強、自立、自信。中學時,普莉希拉就樹立了要上哈佛的理想。她去問老師,上哈佛需要具備什么條件,然后自己暗下功夫。

像普莉希拉這樣的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在中外并不罕見。窮人家的孩子想振作,關鍵在于內心有光亮。這些內心的光亮,是父母、親友、周圍的人、輿論幫助灌入的。社會和民眾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他們才有可能打翻身仗。

如果輟學的孩子在貧窮、迷茫、無所事事中“隨大流”去打工,從他們開始做童工起,他們的未來就被摧毀。他們將會比他們的父母更無助。

如果給孩子們整天講的是“階層固化”,他們將喪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甘愿被“固化”在社會底層。他們將會比他們的父母更無力。

NHK的這部紀錄片以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結尾。受訪的一位女孩終于補上了功課、申請到貸款,要去高等職業學校上夜課了。她要努力實現成為保育員的夢想。做保育員的薪水可以讓她脫離貧困。雖說畢業后不一定能馬上找到工作,但是畢竟有了機會。不繼續讀書、沒有一技之長,她很可能會永限于貧困。

很多問題可以歸因于制度,但是制度不到位時,也不能任由貧困狀態惡化、坐以待斃。在力爭改進制度的同時,要盡量開動個體的力量。

布雷格曼建議美國政府直接給予貧困者足夠的金錢支持,而非去花更多的錢解決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在美國政府采取這個好建議之前,多一個上大學的莉絲?默里,就少一個陷于貧民窟的莉絲?默里。

拋棄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類社會不可能進步。

(作者簡介:辛上邪,棄商從文的博士、學者,定居加拿大后專職寫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決策 2017-10-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网站在线不卡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 制服丝袜亚洲日韩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