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冬季沖刺階段,不少地區為鞏固脫貧成效,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紛紛效仿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采用“三同一述”扶貧模式,即,領導干部要與幫扶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駐村第一書記要年度工作述職。然而筆者下基層時卻聽到一些基層干部痛切呼吁:“不怕事多任務重,就怕要求不實用。”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一切認識的真正來源。”與貧困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既是我黨的光榮傳統,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有效途徑;既能讓黨員干部摸清貧困群眾的“家底”,從而找準“病根”對癥“下藥”,又能密切干群關系,增強貧困群眾對惠民扶貧政策的認知,提高其內生發展動力,可謂是貧困群眾的“傳聲筒”,脫貧攻堅的“快捷鍵”。
然而“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再好的幫扶政策若只是走過場、圖形式便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更別說凝聚民心,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如今,脫貧攻堅已進入深水區,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時刻,可謂越到后面愈關鍵,越是困難的疊加期。基層扶貧干部,既要抓產業,又得填資料,本已身心俱疲,而與幫扶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則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海量工作任務的重壓下,基層扶貧干部往往只能疲于應付,走過場,圖形式草草了之,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幫扶效果,還會直接影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和干勁,更會影響黨委政府形象。
貧困群眾獲得感的提升在于一點一滴的積累。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秦國的強盛豈是商鞅變法的一政之功?唐朝的衰敗又豈是安史之亂的一蹴而就?都是厚積薄發所致。誠然,提升貧困群眾獲得感、滿意度,切勿急功近利,需以“繡花功夫”,才能滴水穿石。“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提升貧困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見得非得與幫扶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若真心相交,就算每天只與貧困群眾交流10分鐘,那也足夠。同時,扶貧干部一定要撲下身子、放下面子,只有像大樹扎根土地一般,扎根基層,以赤誠、智慧、擔當之心為養料,以為貧困群眾謀幸福之念為枝葉,才能以枝繁葉茂之勢帶領貧困群眾打贏這場惠及萬民的攻堅戰。
老百姓最反感“花架子”,最歡迎“搗實錘”。獲得感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直通民心。如今,“獲得感”寫入黨章,是以黨章的嚴肅性為人民的權益保駕護航。十八大以來,全國6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這是歷史性的成就。然而鞍馬猶未歇,戰鼓催又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廣大扶貧干部切勿急功近利,只有腳踏實地,真抓實干,不忘初心,才能邁好脫貧攻堅每一步,以步步完美連綴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綿陽市三臺縣潼川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