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騙取孤兒補助金,竟把自己的兩個孫子寫成“孤兒”。這是近日廣東省紀委監委通報的一起扶貧領域違紀違法典型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報 5月11日)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為了騙取五保補助金、孤兒補助金和種糧補貼……竟然不顧及當地風俗,把自己的孫子寫成孤兒,想想也是“醉了”。如果單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而論,或許,孫子變“孤兒”有足夠的理由。可問題是,孫子變“孤兒”難道真是錢的錯?
問題的突破口在于,要弄清楚這兩名兒童是否是“孤兒”應該不是很困難的是事,監護人是誰?是否已經死亡?民政、教育和公安部門都應該有相關的資料。再者,要申請上萬元的孤兒補助金,難道僅憑“證明材料”就能認定事實的成立?如果不是市紀委接到群眾的舉報,鎮紀委根據信訪初核情況屬實,那么,為斂財竟把孫兒變“孤兒”腳本會否“穿幫”?藉此可見,鐘玉翠案件的查處,一方面暴露出基層扶貧領域腐敗問題還較為嚴重,一些基層村干部存在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扶貧資金財物的申請管理還存在一些漏洞。錢,并非孫子變“孤兒”原罪。
基層干部雖然官不大,卻是“全天候、全科型”官吏,掌管著農村政務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種權力于一身。當然,扶貧資金被覬覦,被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滯留沉淀和監管弱化等問題原因有關,與扶貧惠農資金使用缺乏透明,地方政府對利益的自主性作祟,資金管理過于封閉,公眾很難知曉和看不到一本明白賬有關;與“天高皇帝遠”,權力運行不透明,政務、財務公開流于形式,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難以保障有關。說到底,折射出監督之殤,具有失察之責。
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嚴是愛,寬是害。要解決好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維護群眾切身利益,讓群眾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果。只有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和程序,把審計監督做到事前監督,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或許就能確保扶貧資金能安全、高效地發揮作用,給扶貧資金加上一把“安全鎖”。同時,也得約束權力的“含金量”,降低“吃、拿、卡、要”的籌碼。公開和公示透明,密織制度的“籠子”,孫子變“孤兒”的把戲就會無所遁形。
扶貧資金不能“跑冒滴漏”。孫子變“孤兒”事后問責只是治標,更應反思問題、查漏補缺,不斷完善制度、切實加強監督,使之走上常態化、規范化的軌道。紀檢監察機關要緊盯重點環節和重點人群,嚴查截留、擠占、挪用、拖欠、套取、騙取扶貧物資和資金的行為,以嚴明的紀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保障,讓人民群眾在正風反腐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扶貧資金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