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審計長胡澤君23日上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計工作報告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她說,截至10月底,各地通過追回、盤活或避免損失等方式整改扶貧問題資金32.68億元,追責問責970人,93%的問題得到整改。(12月24日 新華社)
關于扶貧領域的腐敗案例可謂不在少數,最近有媒體披露一起危房改造補助款發放的典型案例:某村在幾位村民自愿申報后,村委會一班人又自行添加了不少其他村民的名字造冊申報,其中還有外村村民。鄉鎮有關部門明知申報材料有問題,卻不認真審核、不及時指出,照單上報縣農業部門。縣農業部門業務科室也沒按要求進行審核,就按名單下撥款項到鄉鎮。扶貧資金“層層把關”變成了“層層放水”,這只是一些地方扶貧監管流于形式的縮影。
扶貧是關愛群眾、濟困解難、造福民生的大好事,效果的好壞,更關系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百年目標的最終實現,若是在扶貧上打折扣、動歪腦經,確實讓困難群眾寒了心,有的同志想著法子、變著花樣,與貧困戶或“包裝”的偽貧困戶串通一氣,騙取補貼、套用錢款,敗壞黨內風氣,甚至“蛇鼠一窩”、沆瀣一氣,整個小班子都出現問題。也有的同志雖未觸及腐敗“紅線”,但“懶癌”作祟,平日里不把扶貧當回事,不作為、不擔當,面對迎檢時倒是忙里忙外,卻都做著些應付檢查、秀秀“盆景”的假把式,總覺得走個形式就能蒙混過關。
換言之,這樣的作風、這樣的態度,如何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信心、堅定決心?反倒是讓人看了笑話、寒了心。實際上,從本質上講,扶貧領域出現這些腐敗和造假現象,反映的是部分地方官員的不作為。所以,打擊扶貧腐敗和造假,就該以鐵腕打擊和查處責任缺失、監管弱化、履職不力等失職瀆職現象。
一言以蔽之,嚴防扶貧領域的腐敗一定要用好問責的利劍,不只是要針對一些具體經辦的基層干部,對于一些負有監督管理之責的地方主政官員,該追責的也不可放過。和霧霾治理一樣,有些基層干部之所以對扶貧監管松弛懈怠,根子在“上頭”,也只有壓力從上至下層層傳導到位,才能將扶貧責任壓實,確保扶貧領域風清氣正。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