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當地媒體報道稱,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村民將當地打私部門深挖填埋進垃圾場的走私牛肉、牛肚、雞腳等凍品私挖出來,賣到市場上。該現象持續兩年多,形成了挖掘、收購、運輸、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為何會出現如此怪相,背后有何隱情?對此,《法制日報》記者赴金平縣展開調查。(5月14日 新華網)
當前,一些牛肉、雞腳、鴨腳等零食制品可以說是遍布各大超市、小賣部,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愛。那么,這類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曾有人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只雞就兩只腳,怎么會有如此多的鳳爪類食品呢?”其實早在前些年,鳳爪類食品就曝光過安全、衛生等質量問題,“白雞爪”、“毒雞爪”事件想必大家也略有耳聞,有關部門也加大力度整治。但是,此類事件到如今還是“死而不僵”,癥結何在?
云南省金平縣地處邊境,對于走私等違法行為有一定地理上的優勢。當地相關部門也積極制定各種政策和有效措施嚴厲打擊走私違法犯罪,其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有一現象值得大家關注:經查獲的走私凍肉經掩埋進垃圾場后,卻被當地村民私自挖出賣到市場上,這一現象在當地居然持續了兩年之久。是監管不力還是另有“貓膩”呢?這些惡臭的凍肉上面蛆蟲滿地、蚊蠅亂飛,如果真正經過加工后流入市場,其嚴重后果不言而喻。當地相關部門已經成立專項檢查組,采取地毯式、拉網式排查,重點對轄區內凍品經營戶、燒烤攤點、凍肉制品冷庫、批發市場、大中型超市等開展檢查,對來源不明、無規范標識的凍品一律查封、下架,并追根溯源,確保人民群眾消費安全。
后續工作中,當地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更周全的銷毀方式,讓銷毀更徹底。同時應該經常組織村民學法、普法,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目前,我國的食品法律法規懲罰力度不夠,缺乏威懾力,今后應該對此框架范圍的監管體系和法律細則進行完善。“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責任重于泰山!
(作者單位:北川羌族自治縣交通運輸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