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中,“層層分解年度脫貧指標,年終脫貧銷號是‘矮人堆里選高個’”;“有的地方各類登記表、調查表、明細表、記錄表等五花八門,大量時間消耗在紙面上”。(5月18日 人民日報)
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必將精準脫貧納入后期要打贏的攻堅戰之一,因此脫貧成效是關乎群眾的能否實現小康、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但某些地方扶貧領域形式之風盛行,打著讓貧困人口“假扶貧”的大旗,大搞“數字脫貧”、“紙上脫貧”,最終滋生大量不作為、亂作為的扶貧亂象。
扶貧領域出現以上諸多亂象,始作俑者是工作中出現了形式主義的不良風氣。河入峽谷風過隘口,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戶“摘帽”、貧困村“銷號”更是要看群眾對脫貧成效的認可度和滿意度,杜絕扶貧工作“消消樂”式的“數字脫貧”游戲。各級政府不能只顧工作指標,讓貧困人口“被脫貧”,強行實現貧困地區“摘帽銷號”,嚴厲打擊扶貧形式主義。
如何治理扶貧領域亂象?筆者認為首先各級政府應端正扶貧思想,樹立正確扶貧觀念。脫貧攻堅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需深耕細作、下足“繡花”功夫的民生項目。在實際工作中不妨注重精準扶貧“里子”夯實,借助一線真實有效扶貧的數據,發現真問題付諸實際行動,為群眾解決真問題。扶貧不只是局限于“合照+簽到”,更是在扶貧數據上墻中達到扶貧干部“上心”的效果。將群眾是否滿意,是否認可作為檢驗扶貧工作的標尺。其次,切莫讓扶貧干部患上“急躁癥”,脫貧不脫鉤,做好脫貧攻堅的長遠規劃。脫貧摘帽是一項系統工程,下足繡花功夫,實打實一步一個腳印,把好程序關保證脫貧質量,防止急功近利。盤活集體閑置資產,因地制宜的發展相關產業,形成帶動貧困戶持久脫貧的效應。切實做到脫貧不脫政策,將產業扶貧進行到底,久久為功根治貧困問題。最后實施掛土大作戰,嚴格把好“銷號摘帽”的程序關,防范“摘帽”貧困戶再次返貧。精確掌握貧困村和貧困戶的信息,對貧困戶“摘帽”和貧困村“銷號”層層把關,完善退出和準入機制。杜絕“矮子堆里選高個”的脫貧方法,確保真脫貧。化解扶貧中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社會風險等,防止脫貧人口返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在咫尺,唯有答好新時代精準扶貧這道必考題,消除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才能在全社會凝聚最大合力,形成最大共識度,畫出最大同心圓,夯實民族偉大復興之基。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