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環抱、空氣清新的重慶市黔江區鄰鄂鎮松樹村,80后大男孩簡義相用一連串的“不”,宣示一名80后大學生在鄉村創業的勇氣與執著。他白手起家發展種植產業,度過絕境后,又闖出了在高海拔山區種植杭白菊的路子,這個大學生“職業農民”還成立了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種植菊花300多畝,產干菊花6000斤,產值達300萬元,純收入60萬元;種植銀耳2萬袋,產鮮耳2萬斤,產值20萬元,純收入10萬元。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近兩年該村21戶貧困戶順利脫貧。(5月29日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則令人欣喜的新聞:大學生回鄉創業成功。
提起大學生回鄉創業,國人的腦海里馬上跳出這么一個理念:學農或學林在農村創業——當“職業農民”可能才有出息,其他專業的除非是當村官、村醫或鄉村教師,那肯定是沒戲的。然而重慶市黔江區鄰鄂鎮松樹村的簡義相,他在大學學的是金融專業,大學畢業后應聘大城市的某名通訊公司,且很快靠他的聰明和勤奮成為“銷售大王”,一個月所得的薪水遠遠超過自己鄉下老家一個農民家庭的年收入。若是他沿著這條道走下去,完全可能成為一個高級白領或一個“銷售大亨”,但是,家庭的變故:2009年10月,母親突發腦溢血,落下了偏癱。誰來照顧她?彼時,簡義相的姐姐已經出嫁,哥哥遠在上海打工,父親在跑運輸。思來想去,他決定回家照顧母親。有道是:“行孝要及時,莫等空嗟嘆。”如今母親遭遇大難,孝敬老人是當務之急,如果自己一味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在城市發展,而不盡人子之責,一旦釀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那就晚了。
從此,他一面盡心盡孝,一面重新思考人生,因陋就簡,尋找適合偏僻山鄉發展的事業,他“上網、查資料,了解到‘海拔高、林地多、氣溫低’是銀耳種植的最佳環境”,于是著手種植銀耳,銀耳種植成功后,為他創業攢得第一桶金,然而,當他進行擴大再生產——“試圖實現銀耳的全年無休種植”時,卻遭遇了重創,結果血本無歸,為了東山再起,他賣掉了城市唯一的一套按揭買的房子,繼續探索創業前程……有心人,天不負。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事業向他展現一片燦爛的笑臉:“現在,他的公司年產值300萬多元,有50多戶鄉親以土地為資源入股公司,其中包括20戶建卡貧困戶。公司統攬技術、經營,股東們分類生產、分享利益,讓農民不僅有了股份分紅,每個月還有了固定工資收入。”
時下,正值今年820萬大學生畢業之際,在“就業難”的大語境下,簡義相回鄉創業成功為大學生樹立了一根標桿,給人以巨大的鼓舞,似乎在告訴國人: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只要你有能力,有毅力,在那里會大有作為的;農村需要用知識,用科學去開發,大學生在農村創業同樣會取得成功,因為“干在鄉村,一樣有奔頭!”;此外,“百善孝為先”,做兒女的行孝要及時,年輕人要創業和行孝兩兼顧,這才能創造最幸福的人生。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