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蠶吃的葉子要采摘嫩一點的,用機器鍘碎后喂養。選蠶種時,屁股上有黑點的是雄性,呈X紋路的是雌性……”這段時間來,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的10多名技術人員,進駐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蜂巖鎮桃坪村,走村入戶、深入蠶棚傳經送寶,當好保姆,深受干部群眾歡迎。(6月20日,新華網)
在扶貧開發中,發放救助金和物資等是直接的物質救濟,目的是改善受助者的生活條件,而技能培訓目的是提高受助者素質。相比之下,技能扶貧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直接作用于受助者本人,并且需要受助者有較高的參與度;二是不對賑濟、扶助對象的經濟生活進行顯性干預,而是增強其內在的改變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和動力。所以,技能扶貧是行之有效的脫貧方式。但筆者認為,開展技能培訓必須要找準三個定位。
開展技能培訓必須目標定位要精準。扶貧工作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落實到貧困地區,就是決不讓一個貧困家庭、一個貧困人口掉隊。技能扶貧具體講,就是要做到對象精準,因戶施策、一戶一策、一人一技,最終實現一技促脫貧。
開展技能培訓必須思路定位要精準。總的來說就是要做到“6個精準”:一是對象精準,通過建檔立卡統計主要培訓對象;二是內容精準,根據市場需求與個人意愿,培訓內容涵蓋電工、焊工、挖掘機駕駛等工種;三是方法精準,堅持因時因地制宜,缺什么訓什么的原則,按照“4個一批”的方法開展技能培訓,即依托本地產業培訓一批留守老人、根據發達地區需求培訓一批青壯年、開展實用性培訓一批“兩后生”、依托就業創業平臺技能提升一批返鄉農民工;四是措施精準,按照每戶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訓,掌握1-2項實用技能的總要求開展培訓;五是成效精準,以實現就業、致富、脫貧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培訓效果。
開展技能培訓必須產業定位要精準。作為扶貧地方,要把扶貧支柱產業落到了農業和第三產業上,產業定位要精準到貧困村,按照“一村一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依據各貧困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生態旅游業、歷史文化旅游業、紅色旅游業等產業。打造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規模化、效益最大化。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新橋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