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結束,截至7月7日,約談2819人,問責4305人。其中,河南省被問責人數最多,為1015人。根據督察安排,各督察組已進入督察報告起草和問題案卷梳理階段,將確保尚未辦結的群眾舉報及時查處到位、公開到位、問責到位。(新華網 7月15日)
古語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指人未病先防,重在于養生。治病如此,環境治理何嘗不是如此。報道稱,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10省份,環保督察“回頭看”問責4305人。誠然,利用上級環保督察,無疑是抓住了攻堅期環境治理的“七寸”。但問題是,環境的治理和環保督查,不光是上級環保部門的責任,各地執法部門也應該積極履行職責,相關分管領導干部更應該不辱使命。僅憑“督察風暴”下的環保治理,無異于杯水車薪,唯有地方管理能高懸環保問責的利劍,或許改變一些地方管理者環境治理的主觀意識。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把視線稍微前置,2015年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新《環保法》將正式實施。民眾欣喜的感受到國家對環境污染將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現實是,一直以來環保督察基本上對于環保方面的督政約束,是對出了問題企業處罰,很少追溯至失職的環保部門,地方管理者。在唯GDP政績考核“指揮棒”下,無形之中對污染企業產生縱容,甚至成為現實中環保執法的最大阻力,讓多地的生態環境欠賬。截止7月7日,督察組交辦的群眾舉報生態環境問題,地方已辦結28076件。無疑,高懸環保環保問責利劍,“回頭看”更具警示。
再進一步說,落實環保責任,追責問責只是一個方面。建立全鏈條、全方位、全環節的責任體系才尤為關鍵。如文中所述,因在長江邊違法傾倒數萬噸污泥,生態環境部直指江蘇泰興兩年未整改,問題變本加厲;在對江西南昌的通報中說,整改嚴重滯后,甚至弄虛作假,虛假應對,走形式、打折扣、搞變通。由此可見,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守法。否則,當違規排污成為公開的秘密,成為“政企勾結”,成為眼睜睜的看著企業排污的“懶政”。那么就算再有多少次的環保督察,也會像“按下葫蘆浮起瓢”一樣。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在污染面前,誰都不能獨善其身。約談2819人,問責4305人,只是對“視而不見”或是“笑納”污染源的地方政府的引以為戒,這需要跟進的是監督部門加大監督力度;需要對于政績評價體系完善,最好能建立起自上至下的科學績效評價機制,落實環境污染問責制度,把“污染帽”與“烏紗帽”掛鉤,徹底鏟除拿環境換GDP的現實土壤;需要能盡快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投入污染治理;需要加大懲處力度,在風險大、“收益”小、官“難”當的語境下,保護環境也就內容大于形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污染也并非是一蹴而就。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理應是環境保護的最低限。筆者以為,只要監督“穩、準、狠”;打擊力度“零容忍”;問責實行連帶機制建。那么,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或許能解決好污染帶來的“頑疾”。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