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用好環保問責“鰱魚效應”

[ 作者:魚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4-02 錄入:吳玲香 ]

經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協調,接受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的7省(市),29日統一對外公開督察移交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問責情況。其中,162名廳級及以上干部被問責。(新華網 3月31日)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從問責人數的統計情況看,7省(市)共問責1048人,其中省部級干部3人,廳級干部159人,處級干部464人。環保問責利劍出鞘,略有斬獲可喜可賀。但,從出現的問題來看,涉及環境保護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監督檢查不到位等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占比約40%;涉及違規決策、違法審批等亂作為問題占比約30%;涉及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推諉扯皮,導致失職失責問題占比約25%。試想,如果沒有環保督查的下沉、沒有環保督查的高壓態勢,會有如此問責的“壯舉”?監督能否延續,再看環保問責的“鰱魚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到明確生態環境損害“黨政同責”,再到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一道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鐵索,構筑起生態文明的制度屏障。但個別地方,少數領導干部的政績觀難以糾偏;有認知模糊和偏差,認為“短期內犧牲環境換取增長不可避免”,導致環保工作壓力傳導不到位,推進落實無力;有執法部門責任心不強、執法不嚴、缺乏責任感、危機感;有在環保督查走后,便卷土重來等等如是。說到底,“以GDP增長率論英雄”慣性思維,GDP情結一時難以消除,考核制度與環境保護未能掛鉤。在風險小、“收益”大、官照當的語境下,保護環境也就可有可無。

曾有評論對錢財如此形容,其實錢財本身沒有對錯,關鍵在于人們對它的態度。唯利是圖、巧取豪奪是一種態度;安貧樂道、不取不義之,則也是一種態度。或許用在此,與環保問責一點也不搭調。然筆者以為,錢財可以讓有人對它歆羨,有人對它詛咒,關鍵的問題在于人們都應該作出明智的選擇,不能讓錢財成為束縛自己的枷鎖,而是讓錢財變成飛向快樂的雙翼。那么,環境治理又何嘗不是如此,問責看起來是十分的簡單,只要一紙文書就能成為既定的事實,可處罰的背后,往往卻映射出不簡單的問題。不定期開展機動式、點穴式督察也好,始終保持督察高壓,壓實整改責任,不達目的絕不松手也罷,環保治理成常態還任重而道遠。

古語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地方政府責無旁貸。然而,僅憑“督察問責”下的環保治理,無異于杯水車薪。所以,回到問題的原點,對于環境的治理和環保督查,不光是上級環保部門的責任,各地執法部門也應該積極履行職責,相關分管領導干部更應該不辱使命。需要有“穩、準、狠”監督、打擊和治理力度;需要有“殺一儆百”的勇氣和“零容忍”的決心;需要有“有權必有責”,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擔當;需要有環境保護與政績考核相關聯的問責機制建構。或許如此,在督查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的同時,才能改變一些地方管理者環境治理的主觀意識。

青山綠水是人人都企盼的。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理應是環境保護的最低限。筆者相信,只要加強防范,加大懲處力度,更新環保觀念,實行“一崗雙責”,讓不為、慢為和亂為者 “丟官摘帽”,定能推動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把環保主體責任“扛起來”,讓藍天白云多起來。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au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香蕉二区 | 日本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