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直補是為促進糧食生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財政按一定補貼標準和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對農戶直接給予的補貼。但據報道稱,在遼寧省新民市,9年內近7萬元的補貼款卻“補”給了該市城區中心敬老院院長李某。(8月26日 新華網)
種糧補貼,是國家為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提供的專項補貼,其不僅是國家“米袋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打出的一系列農業政策“組合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各種扶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大量真金白銀撒向種糧農民。與此同時,種糧補貼也成為少數基層干部眼中的“唐僧肉”,一些基層干部借機大發“補貼財”的現象屢屢發生。
此案可怖之處,不僅在種糧補貼“補”錯地兒,更有監督之殤累積的漏隙。“內鬼”與“外鬼”的“哥倆好”,讓國家的好政策在基層跑了偏、走了樣。如此大額補貼,咋就能這樣輕而易舉的到手?是誰讓國家財政補貼原本“精準化”的利好大事“跑、冒、滴、漏”。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目前,有些地方發放補貼,往往由鄉村干部說了算,上級部門不進行復核或者不認真復核、復核走過場,讓鄉村干部有空可鉆,他們只要能瞞住上級就可以輕易獲得補貼,或者與農戶聯合起來,造假也很容易得逞。
要讓種糧補貼能夠真正惠及百姓,還需從制度和落實兩個層面來解決。進一步完善制度漏洞,讓制度經得起現實的考驗;其次要強化監管落實力度,強化各級政府監管責任意識;另外要加強懲治力度,發現瞞報虛報、截留挪用等行為要嚴懲不貸、以懲效尤。
(作者單位: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