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民村有些冷,昏暗的燈光下村支書邵平剛圍著火爐,盤點村里走出的律師:取得律師資格證的已有11個,還有四個從事律師事務所工作。村前的活動廣場上,一群村民正為將在第二天召開的一個黨建工作現場會布置會場,他們鄭重其事地將村里律師的照片張貼在會議展板上,并取名為“法律顧問團”。(新華網 1月13日)
富民村其實并不富裕,恰恰相反,這個位于古藺縣西北45公里開外的大寨苗族鄉大山深處的村子是實實在在的貧困村,有建卡貧困戶126戶427人。但另一方面來講卻很“富有”,因為該村有著堪稱“豪華”的“法律顧問團”,從該村走出的都有11個,他們中有的人甚至在古藺縣城、貴陽等地開起了律師事務所,讓富民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律師村”。這可算是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
有句俗語說“窮鄉僻壤出刁民”,按照這種思維模式,一個建卡貧困戶400余名的貧困村,理應是一派“無教化”般的景象吧。但這些從貧困村里走出的律師,這些“金鳳凰”,用行動演繹了“反哺”深情:從媒體報道中得知,這些律師 雖然都在外地工作,但平常靠著電話聯系和節假日回老家探親的機會,讓富民村村民要“打官司”變得很容易。另外,還有七名優秀律師一對一聯系七個村民小組,免費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富民村村民逐漸養成了有糾紛先咨詢律師的習慣。一些“法律顧問”除了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有時還趁著逢年過節回家的機會,為村民搞起了法律培訓。有了這樣的免費“法律顧問團”,富民村村民更知法明理,村子已連續八年“零上訪”。懂禮守法在富民村形成了風氣,村民也嘗到了知識帶來的甜頭并愈發重視起教育。
成才不忘養育恩。成才固然重要,能在成才之后,用所學的一技之長反哺于鄉,進而達到教化一方、凈化一方的可喜景象,實在難以找到足以表達的贊美之詞。貧困村的“法律顧問團”體現的是從故鄉走出去的能人,不忘飲水思源、反哺于鄉的高尚情懷,也是貧困村脫“貧”的可借鑒之道。希望出現數量更多、內容更豐富的貧困村“豪華鄉親團”,讓摘掉貧困帽子的路走得更快一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