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中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權利上都是城鄉二元社會,農村在金錢和權力上都低城市一等,加之物質主義與權力中心主義的“文化合流”,因此中國全社會都更瞧不起農村人,無疑加重了農村青年的愛情悲劇。
在中國這個浮躁、焦慮和物質主義橫流的時代,中國年輕人不可忘記,愛情的幸福雖然與物質有關,雖然有中國特殊國情的民生高壓力,但中國早已逃離物質貧乏的時代,年輕人更不可忘記愛情幸福與人品、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心智層次等內在品質更相關。如果說“物質”是“金玉”,則人的內在品質是“其中”,不要讓愛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或“鼠目寸光”不識“真命天子”!
2016年春節,上海女孩因為江西農村男友家的年夜飯而分手,關于農村年輕人的愛情與奮斗的話題又熱火起來。誰毀掉了中國農村年輕人的愛情與前程?事實上,不僅是農村的年輕人,還有城里的年輕人,無論愛情、婚姻、事業,現實國情讓中國年輕人都很糾結。
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人所遇到的普遍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反應,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年輕人所遇到的問題,與這個國家的制度、文化、經濟、政策、歷史、發展階段等密切相關。當愛情考慮到未來的婚姻家庭生活,社會問題就會一股腦兒的摻和年輕人的愛情,比如戶籍、房價、醫療、教育、社會保障、貧富差距等,讓處于不平等底層的農村青年更加悲劇。
一、戶籍政策及城鄉政策不平等拉低農村年輕人的起點
當今中國如此嚴密的戶籍政策,在全世界極為罕見,除了朝鮮無可匹敵。實際上,這是兩千多年“編戶齊民”政策的延續。到了1949年之后,逐漸又有了城鄉差別,尤其是1958年開始嚴格限制城鄉居民流動,然后戶籍制度和經濟國有化制度等把農民死死限定在了農村,其人身與經濟自由限制程度前所未有!隨著改革開放,對農民的戶籍限制才開始慢慢放開。
戶籍政策限制了農民發展的自由,加之城鄉不平等政策創造了城鄉地域的巨大不平等(如高考制度、城鄉“剪刀差”、財政投入巨大差距),不僅限制了父輩一代的農民,大幅降低農村年輕人的起點,同時又給農村年輕人創造新的巨大不公平,嚴重遏制了農村年輕人的上升空間,讓農村年輕人的向上奮斗難于上青天。
比如說,在2006年,筆者的高考分數在河南只能上三本,但在北京卻可以上一本。我從小生活在經濟水平比較低的農村,接受著中國最差水平的基礎教育,當年高考530分(河南文科)已經不容易,但高考的地域差別把我的文憑競爭力降得很低,多方面深受其害。
再如,戶籍城市居民有相對比較完善且水平遠高于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支出絕大部分支付給了占人口少數的戶籍城市人。其后果是,農村年輕人在社會保障方面在城市與城市戶籍居民有巨大差距,城市戶籍青年在婚姻市場有顯著的政策競爭力。私心而論,江西農村男與上海戶籍女的愛情或許有私下的“戶籍交易”,等于是戶籍政策為愛情埋下隱患。
二、經濟不自由、權力缺約束、行政限制壟斷創造巨大經濟不平等
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商業經濟,商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城市,城市代表著更深更廣更先進的社會分工,因此城市在經濟上天然的領先于農村。城市比農村發達,這是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但是,在中國等少數國家,又人為的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中國改革開放三四十年的本質是經濟對內對外的自由不斷擴大和保護自由創造成果的私有產權,比如放開私有經濟、開放貿易、自由創業、人口的城鄉地域流動、放開各種行政限制與國有壟斷等,不斷釋放國內外的各種經濟發展力量,激活了全國人民創造財富的潛能。
但是,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經濟不自由的地方仍非常多。民間自由越多,政府權力越少。反之,政府權力越多越大,行政限制與國有壟斷越多,則經濟自由越少,權力與金錢結合的可能性則越大,對多數人的不自由就成了對多數人的發展限制和少數人的特權,造成巨大的經濟不平等,如貧富差距。
比如土地政策,在農村,以集體土地的名義,讓農民失去了最大的財產自由(土地),限制了農民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城市,土地歸屬國家,政府壟斷土地供應,大幅拉高地價房價,嚴重擠壓了城市的民間經濟。以蘇寧電器為例,2010年房租占銷售費用近四成,大幅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并擠壓給員工的收入。
在很多地方,土地收入占到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高房價又主要以政府的收入為主,等于是地方政府向全體城市居住者收稅。高房價讓很多購房者,尤其是年輕人,耗費了父母前幾十年的儲蓄,又讓自己背負了后幾十年的債務。同時,政府壟斷土地供應,必然是少而貴,推動房價和房租,繼而推高城市物價和生活成本,讓年輕人尤其是農村年輕人在城市更加生活艱難,也讓創業與事業更艱難!
這樣的土地政策,一方面讓擁有住房的城市居民顯得更富,因為政府壟斷土地讓房子更值錢,同時有錢的炒房者和拿到土地的開發商聚集更多財富;另一方面讓沒有城市住房的農村年輕人顯得在城市更窮,農村那點土地不能轉為財富,城市高房價又讓很多農村年輕人“望房興嘆”,或者買房被剝削幾十年儲蓄,這無疑大為拉大了貧富差距!實際上,很多中國年輕人的愛情被高房價綁架了,更深一步則是土地政策綁架了中國年輕人的愛情,讓愛情更“以房交易”,也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給中國年輕人的愛情“下毒”。
三、物質主義文化碰上權力缺乏約束的制度進一步惡化全社會風氣
或許由于歷史文化因素,據報道,中國是世界上物質主義最嚴重的國家。同時,又由于幾千年的皇權社會,中國又有“權力中心主義”的文化傳統。當經濟為主的改革開放碰上權力缺乏約束的國家制度,物質主義和權力中心主義文化就真的變成了全社會的“權錢結合”,腐敗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加之由此造成的巨大貧富差距等,愛情也紛紛向“富貴”看齊。
現階段中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權利上都是城鄉二元社會,農村在金錢和權力上都低城市一等,加之物質主義與權力中心主義的“文化合流”,因此中國全社會都更瞧不起農村人,無疑加重了農村青年的愛情悲劇。
物質是生活的基礎。是的,對愛情來說,金錢是必須的。由于特殊國情給中國年輕人帶來了高壓力,讓中國人年輕人的愛情變得更“物質交易”。比如,美國人均收入約是中國十倍,但中國的衣食住行價格都比美國高,顯然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更大,也讓中國年輕人的愛情太“銅臭”味。
在中國這個浮躁、焦慮和物質主義橫流的時代,中國年輕人不可忘記,愛情的幸福雖然與物質有關,雖然有中國特殊國情的民生高壓力,但中國早已逃離物質貧乏的時代,年輕人更不可忘記愛情幸福與人品、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心智層次等內在品質更相關。如果說“物質”是“金玉”,則人的內在品質是“其中”,不要讓愛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或“鼠目寸光”不識“真命天子”!
2016年2月15日
作者簡介:劉忠良,著《大國危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