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各種“回鄉體”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幾乎都是哀怨故鄉淪陷,農村凋零。中國城市化30余年,帶來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誠如硬幣的另一面,鄉村發展的未來何在?空心化現象難道就是其所面臨的悲情宿命?無數的農村人出走,去城市打工,難道一去不回頭?而鄉村與人們的親情、文化與經濟紐帶就此永久斷裂?
這顯然并不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利益,城市化絕不等于農村荒蕪化。廣大農村的諸多資源尚未充分優化利用,打破城鄉二元化格局還需要更多改革組合拳。
實際上,“互聯網+”是新農村建設的時代拐點。2月17日,國家發改委與阿里巴巴集團在京簽署結合返鄉創業發展農村電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將共同支持300余試點縣(市、區)返鄉創業農民工等人員發展農村電商(浙江在線2月17日報道)。
國家部委與企業合作推動農村電商創業項目,其時代背景恰恰是當下中國全面推進“互聯網+”的頂層設計,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民間活力共振,更指向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變革。
新農村建設最欠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軟件——人才,尤其是長于農村、又經歷了城市化錘煉的本土人才。
然而,人才回流的前提是農村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而隨著國家去年推動的全國寬帶建設普惠化戰略,等于加速鋪就了電子商務的公路“村村通”。阿里巴巴等電商則在這兩年中,不斷推進著電子商務的“水電氣”,無論是“村淘”網店的基點推廣,還是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物流集約化建設,以及普惠金融體系提供給創業農民的小額貸款,都讓鄉村電子商務產業乃至“互聯網+”有了初步框架。
中國農村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局。隨著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消費升級成為下一個十年的主導流行詞匯。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在吃住行上都對于產品和服務有著更高的訴求。尤其是民以食為天,中國種植、養殖產業的相對滯后,是挑戰也是機遇。農業升級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互聯網+”對于農產品銷售面臨的四大障礙:規?;a、體系化監控、信息化管理、渠道化流通,恰恰有著強大的外在升級助力。
這也就要求,互聯網企業的下鄉,電子商務僅僅是第一步,未來,隨著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覆蓋面更廣泛,會有更多的創業者實現“大農場夢”,實現糧油畜禽等農產品的規?;N植或養殖。而在此過程中,創業者只需要一臺電腦,甚至一部手機,就能實現對農場的24小時實時監控,隨時針對信息反饋進行管理。甚至通過大數據供給,對天氣、土壤、水分、種植物或養殖畜禽的成長狀況“一鍵在手、了然于心”。這在一些互聯網農業模式中已經初見端倪。
更進一步而言,創業者可以通過互聯網課堂,學習各種專業農業知識,通過社群構建,相互交流創業心得。通過移動端的“鄉村專家和醫生”服務,可以打破地理、空間限制,實現北京某個農業專家對創業者的點對點指導,對于各種農產品、家畜家禽種植養殖過程突發狀況的緊急應對。
在成品銷售環節,創業者同樣可以隨時獲取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各種供需信息,通過電子商務實現產銷對接,再通過物流網快速發貨到家,同時大大降低傳統的物流成本,最終讓消費者獲得更加價廉物美的產品和服務,也讓繞開過多中間環節的農戶獲得更高收益。
農村“互聯網+”的想象空間無限,這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回鄉創業?;ヂ摼W的技術、資金成規模下鄉,進城打工青年懷抱著夢想、技能和經驗的人力資本集中返鄉,以及政府在政策、財政等各方面的加大扶持和引導,共同構建起農村“互聯網+”的良性生態。這也就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農村“互聯網+”需要更多的政企合作、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協力推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