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鄉村,打小自現在,并沒有什么質的變化。更遺憾的是,我所謂的反代際遺傳,或者曰代際升級,很不容易實現。
——“公民返鄉”系列評論之十三
不忍曬出故鄉的名字。僅告你,它是豫西北一個小小的村莊就行了。
故鄉何時美過
老實說,一般人筆下那種美麗的鄉村圖景,我打小就沒見過。所以,看別人的文字,比如我的故鄉在淪陷之類,我是有一點點不服的:好像故鄉淪陷只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兒;好像改革開放之前故鄉就不淪陷似的;好像故鄉曾經美過似的……
我兒時在鄉村看到的,都是豬圈、雞窩及豬圈一角每家必有的簡陋的、臟兮兮的、臭哄哄的廁所。至于鄰家及村民,更是不時的雞飛狗跳中。比如村民甲給他娘送了一壺油,被媳婦在后面一路追罵,并且路經我家院前時,干脆在地上打滾了,嚎叫著這日子沒法過了、我不活了云云。圍觀者上前打聽原由并且勸說時,你能聽到她一串一串的婆婆不是好人、男人不是好人、婆家都不是好人的哭訴。
總之我眼里的鄉村,打小自現在,并沒有什么質的變化。宏觀的不說,也不敢說。說些微觀的吧,比如臟兮兮的飯菜自然不多見了,但三聚晴氨、瘦肉精、各種有毒有害的食品添加劑及各種劣質小食品層出不窮茁壯成長中,你不能說,后者就比前者逼格高或者有所進步。茅草屋自是沒有了,但破敗的院子依然有,且農家的人文與生態環境,與以往也沒啥區別。
比如,各人自掃門前雪——甚至門前雪也不掃,導致結冰后出溜打滑的,誰摔算誰倒霉;比如臟亂差——兩個村莊的銜接處,垃圾堆得,跟戰壕似的,以致于我老公開車回家時經常調戲我:回你娘家,難不成咱還得買個越野車不成?
比如夫妻關系、妯娌關系、婆媳關系、鄰里關系,還是一樣的膠著與混沌,雙方不是分不清各自的界線,就是互相蠻橫越界,你不侵我,我也犯你,甚至小姨子打姐夫、公公和兒媳婦開戰,都并不罕見!
農村日子依然緊巴
我們村里出外去遠地打工的并不多見,一般還是傾向于選擇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但是就近打工,有幾大不易:第一,不易找到活兒;第二,不易找到干凈輕松的好活兒;第三,不易找到工資比較高的活兒;第四,不易找到廠主不拖欠工資的活兒。
一般的村里男人就近打工,工資在1500元到3000元這個區間;一般的村里女人就近打工,工資在500至1500元的區間。而且即使這樣的工資,也很難全數拿到。一般的情形是,拖欠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樣子。比如一月份上班,四月份或者七月份才能拿到一月份的工資,以此類推。
你會說,這家拖欠工資你不能再找第二家?錯矣,你前腳走,后腳就有人來填補你的空檔,每個職位的背后,都不缺排成長隊的冤大頭。而且第二家依然如是。用我大姐夫的話,知足吧,欠著也是錢,以后好歹有個要錢的地方,要是工都不打了,倒是沒人欠你,問題是你還有啥底氣?窮到連要賬的地方都沒有,是不是更悲催?
當然廠子有廠子的苦衷,它也不愿意欠你,它拿不出錢來不是。比如老家某個廠子,先是,政府治理污染,要求它停工整頓。好不容易開工了,又出了事故,死了倆工人,這下賠慘了,甚至工人都說,還不如不開工呢。年終結算的時候,給廠里進料的,是廠主的親家,應該給人結算料錢80萬的,但廠主說,80萬沒有,要么你等著,如果現在非要,給你40萬頂80萬的數兒……最后兩親家如何成交的,不知。但可知的是,經濟不景氣,拖欠工資的,和拿不到工資的,都不容易。
再舉個例子,是比我小一歲的堂妹。其就近打工的兒子娶了個就近打工的姑娘,給她生了個乖孫子;閨女尚小,還在上學;堂妹夫是村里的聰明人兒兼能人兒,原先都是靠他在外掙錢,可是最近幾年身體有恙,不足以再支撐著病體外出折騰,遂留守在家負責看顧孫子,堂妹反而跑到北京打工去了。
抗不過的代際遺傳
我兄弟姐妹六個,我行五。當年我最傻,傻到只會讀吭哧吭哧讀書,沒人找我玩,我就不會找人玩兒,所以就我一個人考進了縣一中,并考上了大學,畢業后進了城。
1990年畢業后做老師,開始確實很窮,過了很長的苦日子,當工資漲到3000元左右的時候,樓下賣菜的師傅都驚嘆上了,說:都替你發愁,你咋能花完呢?我說,就不用你發愁了,我鄉下的五個兄弟姐妹都替我發愁,正和我一塊兒花呢。
確實,面對鄉下的五個兄弟姐妹,我不但有嚴重的愧疚感,甚至,面對我娘以富帶窮,甚至均貧富或者資產重組的天然傾向,我要不助一把,都算不孝順娘。所以時至今天,我是他們五個的民生銀行,有些借款,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兒子出生前——我兒子今年大二,21歲了。
在借給兄弟姐妹錢的時候,我有打腫臉充胖子的嫌疑。甚至,故意夸大我掙錢之多,和掙錢之易。潛在的心理動機,應該是想減少他們借錢的心理阻礙吧。時至如今,我不但發現了我借錢能力的有限和改變他們命運的無力,甚至還發現了這種借錢的負面效應。那就是,契約性、還錢能力及還錢意識的退化與淡漠。甚至還有慷你之慨的現象,比你舍得花,比你會浪費,會奢侈——我無論如何都談不上浪費與奢侈的。
更遺憾的是,我所謂的反代際遺傳,或者曰代際升級,很不容易實現。我這代,兄弟姐妹六個,我一個人上大學出來了;下一代,兄弟姐妹六個總共十個孩子(我兒子是最小,排行老十),其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是四個,其他六個,高中畢業生一個,其他就都是初中畢業甚至初中都沒畢業了。這十個孩子,目前生育的下下一代總計六個,還有三個小猴娃2016年會排隊誕生。下下一代,馬上就九個了。
以事后諸葛的眼光,當年的兄弟姐妹六個,都應該堅持讀書來著;下一代的十個孩子,更都應該讀書。雖然有些孩子智商情商都可以,婚后的小日子也不錯,特別是有些姑娘嫁的婆家,物質與精神在鄉下也算上乘,但是如果接受了大學教育,當是錦上添花的事兒。我一直強調,大學是一種閱歷,這種閱歷的潛在影響,是沒法量化與估算的。
比如我那個上了大學做了小學教師的侄女,現在已經可以,精神上反哺她的父母了,也就是說,用更人性更文明更開通更先進的理念與思維,來影響她父母的三觀及生活狀態,而不是反過來,被父母所束縛與阻礙。這讓我很欣慰,代際畢竟升級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