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四川省達州市委、達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共達州市委宣傳部、中國攝影報社承辦的首屆“鄉土中國”紀實攝影展入選2015年度中國攝影界十大新聞。(《達州日報》2月29日)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一次地方攝影展能躋身全國攝影界“十大新聞”,這本身就是一大“新聞”。僅從新聞報道的文字層面來看,我們無法品評作品的水準;更重要的是,首屆“鄉土中國”紀實攝影展展現的是關乎中國民族整體情懷的“中國式鄉愁”,而成為社會公共話題。
鄉愁不只是記憶中的老屋,村頭的枯井,山腳的溪流,不只是夕陽里炊煙裊裊的一片瓦屋,它更是老祖宗骨子里流淌的血脈,是祖輩父輩傳承的人生信條,是流傳千年的文明鄉風,這是一種最讓人牽腸掛肚,回味無窮的鄉音鄉情。聚焦“鄉土中國”,首先就是要把這種土生土長的鄉愁記錄和銘刻,成為一種世代相傳的回憶,讓那些城里人記住鄉下,讓鄉里人感染城里。這是一種彼此的心靈依偎,一種本土的心靈雞湯。
“鄉土中國”聚焦的是鄉村自然景象和風土人情,折射和反映的卻是當今農村現狀。翻飛的犁鏵,佝僂的背景,孤獨的孩子,這都是當下不少農村的一道特殊“風景”,折射的是另一種“鄉愁”。“三農”問題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的時候,它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聚焦“鄉土中國”,我們不能只是欣賞藝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同樣,藝術美不美,還要看群眾“累不累”。自然風光再漂亮,社會貧困依舊,恐怕會“大煞風景”。“鄉土中國”多一些鄉愁,就是要更多的聚焦民生,更多的關注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與其說這是對“鄉愁”的深刻詮釋和外延拓展,不如說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的更新要求。記憶里的鄉愁是山清水秀,是牛羊歡歌,是一幅絕美的自然畫。特別是對城里人而言,夢里依稀故鄉美,萬水千山總是情。情感的回歸,鄉愁的思念,是一種人性的自然流露,同時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契機。“鄉村田園”應運而生,“農家樂”雨后春筍,自然回歸方興未艾,這是“鄉愁”越來越豐富的載體,是“鄉土中國”的希望萌發。這“鄉愁”的背后,不僅是一種情感的歸宿,更是農村轉型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又一條路子在延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江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