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交錢(生活垃圾處理費)后,垃圾處理多干凈。”
“我交錢了,其他人沒交,他們還不是一樣(享受整潔環境)?明年我也不交了。”
羅定市住建局農村垃圾處理工作負責人陳志群和記者談起,他和一村民針對村里收生活垃圾處理費的對話,反映了村民的真實心理。“正是這種心態,慢慢地,就會有很多村民不愿意交錢。”
村莊要保持干凈,資金必不可少。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高蓮村,從2004年開始,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衛生村、廣東名村、全國文明村鎮等。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到該村視察,表揚了該村的人居環境。頭頂眾多“光環”,村治保主任鐘榮才說:“外面看我們一片紅,實際上壓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垃圾費收多少,村民說了算
高蓮村是仁化縣首個實現垃圾收費的村子。目前,該村的收費標準是每名村民每月交1元。每年村委會向村民共收取約1.4萬元保潔費。記者在高蓮村走訪多名村民,他們均表示,自前年收垃圾費、請保潔員后,村里的衛生情況有明顯改善,每人每月1元的費用可以接受。“保潔員工作辛苦,清理垃圾很及時,交這點錢對村民來說不是什么負擔。”村民謝先生說。
羅定市圍底鎮兩(原字還有草字頭,生僻字——編者注)社村從今年1月1日開始,征收垃圾費每戶每月5元。村民鄧鐵光告訴記者,以前雖然村里有垃圾屋,但還是有村民不自覺,亂扔垃圾,現在聘請保潔員收垃圾,改善了村莊環境,“5塊錢不貴,以后不夠,多收幾塊錢都沒問題”。
兩社村村支書鄧家章告訴記者,該收多少垃圾費,此前村干部做了大量調查工作。他說,經過調查、開會了解到,垃圾費每月每戶收10元,只有60%村民會同意;收8元,有70%村民同意;收5元,大家基本都接受。“其實,70%村民同意的話,其余人也會跟上來。”
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芳心村村民通過村民協商議事會,投票決定每年的垃圾收費標準。村民協商議事會就曾投票否決了上調2015年垃圾管理費用收取標準。這樣,即使村里垃圾處理資金缺口,也不得上調收費標準,村委只能另行想辦法籌措資金。
村民不交錢,是觀念沒轉過來
當然,并非每個村莊都能順利收取垃圾費。圍底鎮泗和村早在2010年就開始收取垃圾費,當時因為村道剛建好,村民很高興,為了保持村莊衛生,所有村民都交了垃圾費,每戶每月5元。但是,持續兩年后,每年都有幾戶村民不愿意交錢,導致很多交費的村民有意見,慢慢地,大家就都不交了。“以前收費時,村里比較干凈,現在大家只掃自家門口,村里很多地方都變得比較臟。”村民陳成忠說。
擔心自己“揾笨”的村民并不算少數。羅定市住建局農村垃圾處理工作負責人陳志群說,以前很多村莊嘗試過收費,比如100戶中收了80戶,但還有20戶不交錢,那么,交錢的80戶村民“就會覺得自己交了就是笨,也不交了,漸漸地,繳費的只剩60戶、50戶,甚至更少,沒辦法持續下去”。不交錢的村民主要是觀念沒轉過來,“只看到自家,公共意識較弱,但政府不能干預,只能引導,村干部多做工作”。
“誰污染,誰負責”,從今年1月1日起,《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規定:“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費,通過政府補貼、社會捐贈、村民委員會籌措等方式籌集。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經費保障。”目前,全省1150個建制鎮生活垃圾處理費開征率僅25%,絕大部分村莊未通過村民自治方式收取衛生保潔費用。
財政保障,縣鎮一級壓力大
董塘鎮有兩種垃圾處理模式:“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和“戶收集、村集中、村轉運”。據董塘鎮黨委委員黃玉文的說法,這主要是鎮一級財力有限,難以承擔全鎮所有村莊垃圾轉運工作。
目前,董塘鎮每年投入保潔員和垃圾轉運費用80.7萬元,其中縣財政“以獎代補”資金近30萬元,剩余的50多萬元由董塘鎮自行承擔,“隨著運行成本逐年提升,預計今后鎮一級垃圾處理費用會突破百萬。”黃玉文說,現在董塘鎮的垃圾處理工作只覆蓋了全鎮65%人口,如果要覆蓋其余35%人口,“一年200萬元都不一定夠”。
高蓮村自行轉運垃圾。每天,保潔員將垃圾集中到垃圾池,村集體再從外面請人和轉運車來轉運垃圾。“包括保潔員工資,我們村每年要出5萬多的垃圾處理費用。”鐘榮才告訴記者,他們每年收取的垃圾處理費僅1.4萬元。
仁化縣生態辦辦公室主任馮旭勝告訴記者,現在縣財政每年支出1000多萬元支持鎮村開展垃圾處理工作,但同樣是財政原因,很難全縣鋪開,“覆蓋人口也是大概65%”。
記者在粵東西北走訪時發現,垃圾處理經費短缺是這些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懷集縣住建局副局長黃文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縣一年的委托垃圾轉運費用500萬元;垃圾運到縣填埋場后,要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每年處理費用也大約500萬元;縣里實行“以獎代補”,每年給各鎮的獎勵共715萬元,“加上其他費用,一年縣里在垃圾處理投入不少于3000萬,對我們來說,壓力較大”。
多渠道籌資,鎮干部錄像募捐
為了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各級政府部門和村委會均想方設法,形成了“幾個一點”的資金籌集模式:市財政、縣(市、區)財政扶持一點,鎮政府出資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社會各界捐贈一點。
不少地方向鄉賢等社會力量籌資。以懷集縣崗坪鎮為例,該鎮黨委書記李志明告訴記者,2014年年初,全鎮各村共建了110個垃圾池,建設成本約45萬元。當時,省里的專項資金還沒到位,這一部分建設費用全靠募捐而來。
為了說服鄉賢出資,李志明去了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地,把鎮里農村垃圾處理工作成效拍成錄像帶,放給鄉賢看,“一共籌集了50多萬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