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天氣清明,心也隨之“清明”;而最具“清明”之感的當屬農村。于是,趁清明小長假,我一身休閑、腳蹬單車,馱著女兒、踏上歸程,奔向生我養我、令我魂牽夢縈的老家,共赴一年一度的“清明之約”。
溫暖中略帶微涼的山風,怡人地吹灌著輕汗沾濕的衣衫,頓覺周身爽朗,活力迸發。眼觀山野綠草萌發、溪水泛金、杏花如云;不由車輪飛轉、山路后退,我成調不成調地放聲高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女兒坐在后座疑惑地嗔怪:爸,你瘋啦?是,我是瘋了;如此美麗鄉村、春光一派,怎不讓人瘋狂!
停車去踏青。女兒的好奇與天真,引領我忘掉年齡、回到童年,盡情恣意在田野撒歡兒。清澈見底的小河中,翠綠的河草隨溪流舞動,成群的小河魚兒因受驚嚇不再悠閑,忽地游逝藏于石下、草間。擼起袖管,伸手在溫涼沁心的水中亂摸,竟摸到了銅錢大小的小河蟹;養在礦泉水瓶里,著實可人。
軟軟的春草叢中,紫紅的二月蘭、嫩黃的蒲公英正在怒放;女兒時而追逐蝴蝶,時而驅趕蜜蜂采下野花,硬插在我頭上,并用手機拍照,她笑得燦爛、我哭笑不得。山腳下杏花爛漫,香氣撲鼻;有的展瓣怒放、有的含苞待放;踮腳拽枝折下一枝杏花,遞給女兒,她卻批評我“亂折花木”;我忙說“下不為例”……和女兒一起踏青玩耍,清明過得單純快樂。
一路走一路玩,不覺已到老家。簡單寒暄后,便和年邁的父母到僅留的一片菜地種土豆和花生。踩在松軟的田地上,女兒笑著說“癢”;我一試,還真是這感覺。周邊地塊,春耕的鄉親們正忙得不亦樂乎,邊干邊和我親切地打招呼。父親揮锨掘坑,母親和我隨后種下切好的土豆塊兒。女兒問:種下土豆咋會長出土豆?我拿起一塊指給她:土豆塊兒上都有顆芽,這芽便可長成土豆。女兒會意點頭,忙著彎腰種起來。
種花生。父親挖坑,我澆水,母親撂豆,再一起埋土、踩踏。女兒邊玩邊看邊吃花生,忽然問到:為啥埋土后都要踩一踩呢?我也懵了,只知如此,不知何故。母親笑著解釋:春天風多,這樣踩實是為保存坑內的水分,保證出苗。原來是為了保墑。不知女兒是否懂得,只見她也倒背著手,昂首挺胸,很有模樣地跟在我身后踩起來。和女兒一起春耕種田,清明過得辛勤快樂。
種完地,父親拉我去掃墓。打我記事起,祖父母皆已過世;因此當父親指著低矮的墳頭,介紹爺爺奶奶時,我異常陌生。與父親一起拔雜草、擺祭品,移風易俗地不燒紙,只將紙錢壓在石塊下;我虔誠又認真,以此祭拜先人、認祖歸宗。
掃完墓,飯做好。祖孫三代圍坐一起,父母年邁、我已中年、女兒年幼,團圓溫暖卻又滿心感慨。母親照舊給我盛了滿滿一碗手搟面、埋了兩個荷包蛋,且不停地給我夾菜、夾肉;而我卻如母親那樣照顧女兒;女兒卻學著如此照顧爺爺、奶奶和我。這一循環的親情之愛,令一頓再簡單不過的家宴倍顯和睦幸福。和女兒一起敬祖孝老,清明過得溫馨快樂。
和女兒一起,回到農村踏青、春耕、祭祖、敬老,感受清明在一代又一代間的傳承和綿延。如此,清明佳節的調子便也不再一味低沉,更平添了幾分意韻和快樂,過得饒有情趣、頗具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日報2016-04-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