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土地的所有權乃是屬于合法擁有土地的產權人,換一個說法,乃是屬于祖祖輩輩在那塊土地休養生息的農民;所有擁有土地的人,理所當然都是地主;而那些一時失去土地的人——或成為流民或淪為無產階級,仍然可以通過賺錢,勤勞致富,然后再把賣出去的土地贖回來,讓無產階級再度成為地主。
可是,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如今農村的土地所有權屬于集體,并不是真正屬于農民;或者說,當下的農村人、農民,幾乎沒有一個現行法律意義上的地主。
無恒產者無恒心,沒有一分一畝私有土地的農民,就不是真正的地主;那么,這些土地到底都是誰的呢?誰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呢?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種地的沒有土地,不種地的卻擁有土地——集體是誰?國家是誰?可以細化嗎?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凡是通過自由買賣的交易都是合法的,可問題是:眼下的國有或集體所有的土地到底是誰先賣下、然后再租給農民、住戶的?回答是沒有人能有這個資本賣下并租給農民,因為農民腳下的土地,是他們的祖先遺留給他們的,不是向別人租的,也不是搶來的,所以,農民對于自己名下的土地應該有所有權和支配權。本來,這就符合自然法則。
可是,現實中卻又是不允許的,因為現行法律規定農村土地屬于集體的,不屬于個人,個人沒有土地的買賣權和支配權,否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怎么辦?
農民要致富,一定要有恒產,包括土地、房屋的恒產。恒產即永久的產權。產權的核心即所有權。產權應包括所有權和由所有權派生出來的財產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以及與所有權相關的其他財產權力?,F代產權理論認為,通過明確產權,安排產權關系和產權制度,降低交易費用,市場機制下經濟當事人平等自愿的交易可實現資源的微觀層面優化配置。
市場經濟真正要解決的正是產權自由配置,自由買賣,自由交易,公平交易。城市如此,農村也是一樣,土地合法流轉,應該視為私有產權,并可以自由交易。所謂集體土地,到底是誰的,產權不明晰,就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不妨再品味法律,看看具體條文規定,是否有真正的合法性?按照《憲法》規定,城市土地界定為國家所有,農村土地界定為集體所有??墒?,《土地管理法》又把農村土地界定為鄉( 鎮) 、村或村內集體經濟組織,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于村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這時問題就出來了,由于在我國村組織不屬于法定的政權機構(政權機構包括中央、省、市、縣區、鄉鎮),村民委員會只是村民自治組織,不具備作為農村產權主體的法人資格,農民個人在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土地所有者權益未獲得量化和體現,無法在此類經濟組織內行使所有者權能,從而造成土地所有權主體缺位,農村縣、鄉( 鎮) 、村等基層政權組織就在事實上成了土地所有權的代表者。由此可見,法律自相矛盾,相互打架。正是由于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主體虛置,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被層層分解,農民憑借使用權很難具有真正的話語權。產權不明晰,結果導致只有政府才能買賣農村的土地,而農民自己不能買賣,如此條件下,農民土地產權權能不全,土地作為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都權利缺失,如何讓農民早日致富起來?土地改革還有什么真正的意義?
盡管國家三令五申,要求保障農村耕地18億畝的紅線,可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農民自有農民的考慮和打算,當初登記土地的時候,如果可以領取財政補貼,農民就多報一些土地;如果登記土地是為了收取各種稅費,農民就盡量少報土地,農民的精明往往不是執政權可以用法律條文和暴力對付得了的。整個中國,到底有多少耕地,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或許其真實數字還大于18億畝這個數字。
盡管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使用權,擁有農村房屋等大量資產,但由于制度缺陷,卻不能確立轉讓權、收益權、處置權等,難以轉化為發展資本,得不到財產性收入,常常處于用不好、放不下的尷尬境地。進城買房子的,農村的土地賣不掉;城里人想回鄉發展的,卻不能自由買賣農村的土地。長期以來,農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集體資產等等又不能作為抵押物,致使農民不能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阻礙了農民創業及擴大再生產,也不能通過其它變現途徑進而成為收入來源的主要途徑。農村的各種資源不能合法地轉變為資本,農民財產不能就地轉化為財富,三農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因為農民并沒有真正屬于自己所有的土地,所以那些農村集體資產也是靠不住的。名義上看,農村集體資產包括土地和非土地資產,數字龐大,卻無法一一明確產權,結果并不能造福農民。這些農村土地具體可分為農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水面等)、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企業、商業所使用的土地)、非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農戶宅基地、其他非經營性建設用地)、“四荒”土地;非土地資產又分為經營性非土地資產(包括實業資產、貨幣資產等)、非經營性非土地資產(包括集體房產等)。由此引申,農村產權包括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建設用地權、農房所有權及其他自然資產產權等方面,而土地產權則在農村產權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結果仍然不能變現,不能產生真正的市場價值。如果農村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即農民的私有土地如果可以用于建設住宅,那么,城市的房地產馬上降價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不但城市居民受益,農民自然也受益很多。
現行的農村土地流轉,簡單說,只是承包權、經營權和使用權自由流轉,往往限制使用,比如農民對農民,農業對農業,不能自由轉為商業和工業用地。如此流轉,其實并不是農地所有權自由流轉。對于農用經營用地的流轉,現行規定最長不超過30年,即從1998年土地承包合同簽訂起到2028年期滿,目前還只剩下12年,誰敢輕易投資農業?一旦政策突變怎么辦?所以說,如果農村的土地改革不能賦予農民邊界明晰的盡可能完整的財產權利,讓其最大限度、最大程度地獲得發展,得以激活農村生產要素,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那么,土地自由流轉并沒有多大的動力,也不能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利益,所謂“土地深化改革”,只能流于形式,無法深入,不能為農村發展帶來極大的生機與活力,更不能真正扭轉“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沒前途”的落后局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穩行高處(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