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農業”已成為熱點話題,吸引著無數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投身于這項事業中來,今天就和朋友們探討一下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即互聯網農業,它的官方解釋是,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有幾位北京的教授指出,“互聯網+農業”名字起的不恰當,從廣義上說,農業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而互聯網可以看做是一種工具,所以叫“農業+互聯網”更合適。通俗的講,就是將互聯網技術和設備融入進日常的農業生產中,使農民朋友們提高效率、科學種田、減少投入進而增產增收。
真實案例解讀——互聯網+農業
劉大爺家種了三座大棚的黃瓜,據它描述黃瓜很怕低溫,一旦凍傷基本上就沒救了。所以到了溫差較大的季節,劉大爺都特別困擾,生火會冒煙,于是他想到了點蠟燭。傍晚準備一大捆蠟燭,然后雇幾個人輪流在大棚里點蠟,大棚里的黃瓜也因此得到了保護。這種方法雖然能達到目的,但是過于繁瑣。幾個月前,劉大爺經人介紹花了五百多塊錢給大棚裝上了保溫燈,它能自動監測大棚里的溫度,當溫度到達臨界點時,會調節溫度,讓大棚的室溫保持在一個正常的范圍。這樣一來雖然費了點電,但是蠟燭省了、人工也省了,晚上也可以安心的休息了。我們看到,劉大爺花了幾百塊錢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高科技——使農業更簡單
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產品走出實驗室,像濕度檢測儀、光照檢測儀、噴霧劑、蟲燈、氣候采集儀等等,這些設備的到來,讓枯燥繁重的農活變的簡單精確高效。我們可以通過濕度檢測儀自動檢測莊稼是否缺水然后觸發井閥自動澆地;也可以通過蟲燈智能的采集田里遭受的蟲害種類和發生程度從而做出正確的防治措施;我們可以坐在家里實時察看和管理自家的田地。我們的領導們可以通過農業大數據的運算來輔助分析形勢進而做出相應的決策。但是問題來了,即便是一臺再先進的機器,價格要幾萬甚至幾十萬,農民是沒有能力來使用的。我們呼吁那些廠家們制造出更多優質設備的同時,也能從農民角度出發,控制價格,盡可能讓農民花最少的錢解決大問題,我們始終相信,誰能讓老百姓受益,社會不會虧待它,一定會給它一個交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五谷雜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