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評判民間信仰
長期以來,在民間信仰問題上,我國學界一直存在著一些誤區,例如把民間信仰看成是一種荒謬邪說,或者是一種毫無科學價值的“迷信”,或者是把民間信仰等同于一般宗教,也有人把民間信仰當作一種粗鄙、低俗的文化形態,或者是一種不入正流的“民間淫祀”行為,因此對它不屑一顧。事實上,民間信仰作為一種主要產生于遠古社會的信仰形式,它身上更多體現的是民俗的色彩,而不是宗教的色彩。
與正規的宗教相比,民間信仰雖然缺乏經典性與規范性,然而它卻體現了更為深厚的民族文化共性與傳統文脈特點,以及更為深厚的民間文化思想與民間文化精神,這與一般的精英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夠簡單地把民間信仰等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更不能把民間信仰簡單地等同于“迷信”。
在當代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作用
民間信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態,在當今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民間信仰,遵循的是“天人合一”“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等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它將追求美好的愿望、懲惡揚善乃至異想天開的幻想擬人化、神圣化,附著在神靈甚至鬼怪的載體上,并幻化編織出曲折離奇的神話傳說,進而形成傳承有序的民眾信仰體系。生活在這種民間信仰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陶冶出人的是非觀、價值觀,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倫理,從而對社會起著調節與整合的作用。
民間信仰雖然大多是古代社會的產物,它們與現代價值觀并不完全矛盾或者背道而馳,而是可以有所統一,并且一脈相承的。正如前文化部部長蔡武所指出:“民間信仰大多源于古代采集、漁獵、游牧或農耕文明,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道德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發揮了特定的歷史作用。這些信仰習俗有利于凝聚人心、促進文化認同、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彪m然民間信仰披上了一層宗教的外衣,但是它所反映的精神本質,卻往往是一種具有鮮明民間特點的道德理想與生活準則,經過一定的闡發與改造,它們可以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很多有益的元素,從而有利地促進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發展。
科學理性的態度
事實充分證明,對于民間信仰這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并且反映了諸多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訴求的文化形式,僅僅采用打擊的方式來進行處理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學的。對于民間信仰的態度,更多的應該是疏導與利用,而不應該是簡單地抵制與排斥。一方面,人們科學觀念的形成以及對于非科學思想的否定與揚棄,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民間信仰內容與形式中,往往還存在著許多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優秀文化傳統精神與思想,如崇德尚賢、懲惡揚善、和諧寬容,等等,它們與當代社會提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及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并不矛盾,經過一定的闡釋與改造,完全可以轉換成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及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利的文化資源。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文化思想日趨活躍,價值體系日趨多元,對于民間信仰的信奉與傳播活動也有日趨擴大之勢。在很多地區,民間建廟立祠現象普遍盛行,祭祖祭神活動更是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我們不能夠對于這些現象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任其自由發展,另一方面又不能夠僅僅依靠排斥、抵制、打擊等一些方式來進行簡單化處理,以致造成官民對立,甚至發生沖突的后果。而只有通過去蕪存真、因勢利導、適當控制、合理利用的方式來對民間信仰進行疏導,使其轉換成為可以為當代文化建設發展以及價值觀構建所利用的資源,才是一種更為科學與理性的態度。(原載于社會科學報1448期8版,作者為上海社科院 蔡豐明)
編者按:民間信仰源自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系和宗教經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關信仰習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農村城市化的道路不可避免,鄉村的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到城市便成了很難解決的問題……
在過去的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文化傳統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即鄉村的文化傳統。鄉村文化積淀到城市里,城鄉間構成一種和諧的聯系性主體。但是,現在的城市化發展卻完全不同了。城市的動遷會突然把一個巨大的城市社區遷到郊區農村,而郊區農民因為動遷,尋找居所四散而去,原有的村落結構被破壞了。他們再也難以聚集起來完成相同的信仰儀式,因此,原有的鄉村的信仰很可能在新形勢下難以在城市留下痕跡了。
這就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農村城市化,農民不僅失去自己的物質遺產,如土地房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能將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中國農業社會幾千年的文化遺產能否帶入城市,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國的農業文明發育成熟,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據2010年底文化部公布的統計數據,現列為縣級以上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7萬項,而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目達到驚人的87萬項之多。這其中,農業文化遺產占據了主導地位。假如城市化快速實現,幾十萬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陷入瀕危甚至消失的境地。
這是城市化造成民間信仰遺產危機的一個案例,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因為農民失去自己原來的生活空間,離散其生活環境與鄰里關系,他們不具備傳承原有的民間信仰遺產的條件了。因此,在城市化過程中,給民間信仰以生存的物理空間至關重要;同時,給鄉村和城市里的拆遷民眾的社區結構予以制度性保護,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文化遺產持有者的合力才是城市民間信仰傳承的保障。(原載于社科報第1322期8版,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 田兆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社會科學報 2016-09-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