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政府沒有規劃意識
各地普遍存在規劃意識淡薄情況,沒有按照有關規定建立村鎮規劃建設管理體系,村鎮規劃建設所有的名存實亡,有的與土管所兩所合一各唱一臺戲,有的干脆撤銷機構分流人員。有些鄉村干部隨意批宅基地,對于得到新宅基地的農民又沒有按照規定收回他們的舊宅基地;有些農民只要給村里和鄉鎮交一定數量的錢,或者同相關干部拉拉關系走走后門,就可以自己選擇新的宅基地,并且他們所選擇的宅基地一般都選在村邊靠路、風景好、有商業價值的地方。還有些地方將建房指標分割減小面積或干脆作廢,變相縱容、故意慫恿農民超面積建房和未批先建,從而達到“創收”目的。
農民傳統的宅基地私有觀念濃厚
一是許多農民認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著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計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不拆舊房;二是有的農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老房子是祖業,再窮也不能拆祖屋,阻礙了拆舊建新的實施;三是有的農民認為拆舊建新不劃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新房,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怕“老”人在新房有霉氣,并且舊房還可以用來堆放雜物及圈養禽畜;四是有的老房子是幾兄弟或幾戶幾姓共有,由于經濟條件不一樣,有的建新房走了,有的還住在老房子,或者全部建新房搬走了,但由于先前居住產生的矛盾、隔閡以及補償等問題導致房屋所有人間無法就老房子權屬及拆建達成一致,導致無法拆除舊房。
農民缺乏土地法制意識
相當一部分農民沒有土地觀念,認為我自己的責任田,我自己負責稅費,蓋個房子是自己的事,與別人不相干,這樣責任田或自留地就變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來閑置、倒塌。還有一些農民互相調換責任田建設新房,罰款就讓他罰吧,反正也不在乎這幾個錢。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有些農民通過經商等手段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在城市購買了商品房,還有些農民在城里打工站穩了腳跟,并落了戶籍。這些人由于政策允許他們保留原來在農村的宅基地和責任田,所以他們的宅基地并沒有上交,形成了空置。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通過考學、當兵等方式實現了從“農民”到“市民”的轉換,不愿將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鄉下,怕人說閑話,就通過關系批地建房供養老人,因而將老房子閑置。在一些地方還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閑置。
自然條件的原因
有些老村莊自然條件并不算好,比如地勢低洼、交通不便、通訊不暢等,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有條件的人首先選擇離開原來的舊宅,另選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建新村,原來的舊宅也就成為了“空心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問答 2016-08-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