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信訪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分別對各級黨政機關的集體責任、領導班子成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個人責任作出規定。要求在信訪工作中“問責既要對事,也要對人”。(10月26日 新華網)
信訪作為一種社會救濟機制,一直以來確實存在效率不高、成本巨大等問題,特別是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鬧訪”現象多的地方,“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這些地方的群眾普遍形成一種默契,那就是有困難、有問題,找信訪。更戲劇的是,無論他們的訴求是否合理合法,只要遞到了上面,領導一發話,哪怕是發回地方重新調查這樣的批示,都會在基層單位得到滿意的解決。老百姓當中也自然流傳這樣一句話,“福利都是鬧出來的,不鬧啥都得不到”。
鑒于此,大家都想知道我們的社會管理為啥被扭曲?政府究竟得了啥病?這里,一方面是人們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征地拆遷、修路架橋等建設項目涉及的人多了,群眾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秒變成金,再加上這樣那樣的補貼,慣出了某些人好吃懶做的臭毛病,總想著爭這爭那為私利;另一方面,在推行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群眾的利益被無形放大,而每年這樣那樣的考核指標迫使地方政府在政績面前不得不做出讓步;再次,在新聞輿論的狂轟濫炸下,地方主要領導無法忍受各方壓力,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懶政思潮中,放開了口子。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可團結進步的實干精神是熱火朝天的,如今,科技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干群矛盾卻越來越多了。盡管,中央三令五申指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把問責作為從嚴治黨利器。但如果地方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不作為、慢作為,面對問題不敢擔當,重政績輕證據,推諉扯皮、放任自流,其后果必然是塌方式的。
當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制度之力遏制干部的庸懶散政,不僅可以將信訪工作置于陽光之下,也防止了暗箱操作、無理取鬧、顯失公平和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要想真正為信訪工作解凍,首先需要培養干部的服務意識,用耐心、細心、公心應對基層訴求,敢于在正義面前據理力爭;其次各地要從信訪工作本身出發,在考核、干部任用和責任劃分上進行區分,解除信訪干部的后顧之憂;再次,要嚴厲打擊各類無理鬧訪和干部不作為現象,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
消除信訪隱痛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相信,在越來越完備的國家制度和多管齊下的環境下,信訪工作定能走出一片不一樣的藍圖。
工作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民政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