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農業稅不收了,計劃生育不像過去那樣抓了,村民一年到頭很少開會。”在青海東部一些農村,村民們甚至記不清最近一次開會是什么時候。(人民網12月27日)
咋眼一看,難道這不是好事么?一年到頭很少開會,正好精簡了會議。比起一些地方、某些部門的“會海”而言中真不知好到哪兒去了。試想,如果天天在開會,以會議落實會議,哪有精力抓好單位工作,哪有時間去干本職業務,哪有空間去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可問題是,這是連村民們都記不清最近一次開會是什么時候的農村“會荒”。不得不讓人倒吸一口冷氣。只想弱弱一問:疏于“會荒”的村民,他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具體政策何來?上級部門相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又是如何貫徹、執行和落實?我們的精準扶貧、惠民資金、“三農”問題又是何以公開透明?等等如是,看來,農村遭“會荒”關鍵還在墾荒的“犁”生了“銹”。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難道真是村民不想學,或是村干部不想開?非也!“不是不想開會,實在是湊不齊人。”“開會找不到人,只是一方面原因。有的村里開會,村干部只會念文件、通知,沒有實質內容。村民在下面閑聊、打瞌睡,很反感,下次絕對不來。”由此看見,功夫更在平時之外。沒有很好的“磨犁”墾荒,何以不衍生被“撂荒”遭“會荒”?說白了,農村遭“會荒”癥結有二。一是村“兩委”干部的思想意識不到位;二是上級部門監督指導意識滯后,才以至于村級黨政組織公信力缺失,導致親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下降,才讓會風邊緣化,變為“會荒”。
其實,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開黨員會難,開村民代表會更難,開全體村民大會難上加難,已然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有的村里開會,村干部只會念文件、通知,沒有實質內容”只是一個方面,更不排除一些村干部以為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對上級的一些惠農政策難以理解,便隨意傳達一下就算了事;或是怕惠農政策入戶,自己又落實不到位,反而引發村民更大的意見和麻煩,而干脆“避而不談”或是“裝聾作啞”;抑或是認為自己反正只干一屆,下一屆指不定誰當,于是能應付就應付,能瞞則瞞,權當充“好人”。等等如是,“力在則聚,力亡則散”,“會荒”也就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登堂入室。
“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犁雖是一種耕地的農具,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并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以此類推,要讓墾“會荒”的“犁”油光發亮,需要的是多重打磨。不然,此“會荒”必將讓我們的工作“會慌”。所以,當務之急要解決的是如何開?怎么開?如何讓村級黨政組織特別是兩個“一把手”思想意識入手,深刻認識村民會議的重要性,把自己融入村民其中,擺正好村民為“主人”,自己為“公仆”位置,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再者,加大會議的質量考核。或許“會荒”問題會有所好轉。
最后,筆者借用有評論者一句話:“會海”當止,“會荒”當糾。要破解農村遭“會荒”關鍵還在墾荒的“犁”好使。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鄉鎮、村干部本著“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民情懷,沉下心來為民服務,及時宣傳黨的政策、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的疾苦,定能凝心聚力開好會、會開會,讓“會荒”不再有。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