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來,11任縣委書記、9任縣長,一張生態藍圖繪到底,換屆換人不易幟,更無“前人種果,后人砍樹”之事,硬是蹚出了一條“生態立縣”的綠色發展之路。(02月10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廣西恭城縣30余年的堅守,是很多區市縣抓植樹造林的真實寫照,然而其在保護與開發中蹚出的“生態立縣”的富民之路,卻給守著綠色資源,還在尋找致富良方的領導們提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經驗。
綠色發展要注重多條腿走路。恭城縣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縣域綠化上要科學規劃,整體布局,把發展薪碳林、用材林和優質林果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因為追求綠色指標一味發展低質的薪碳林、用材林,而是追求綠色發展的質量,以優質的經濟林果筑牢群眾增收的基礎,增強群眾對植樹造林工作的支持。從而實現山頂戴綠帽,山中果纏腰,山下魚米香。否則就會讓群眾守著綠色資源,為如何脫貧致富發愁?
綠色發展要注重保護與開發。在嚴格實施落實綠色發展的戰略中,以制度保障群眾愛綠護綠的行為;對成熟的用材林要在保護中開發,讓群眾在愛綠護綠中得到回抱,有的地方守住綠色不開發,讓林農很是受傷;對群眾房前屋后和二三臺土的的低效林,要依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引進優質林果進行改造;加強林業的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加工企業分類開發用村林和林果的開發,主動對接市場,培育綠色生態品牌,在實現利稅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持續之路。
綠色發展要注重發展村旅游。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優美,但基礎設施差,吸引不到游客,當地群眾在守望青山綠水中望洋興嘆?而恭城縣的經驗是在綠色發展中,把鄉村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房改造、農家樂等有機結合起來,讓農村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讓游人可觀、可住可玩可購,并依托逐步優化的交通發展旅游產業,讓群眾在綠色發展中享受到了紅利,實現了政府發展、群眾增收、環境改善“三贏”。
面對綠色的資源,我們如何開發,除了向廣西恭城取經外,還要靠各級黨委依據上級相關政策,結合當地實際,創新發展的舉措,開辟人民群眾在綠色發展中增收的路徑,夯實“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群眾基礎。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