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策劃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如一縷清風風靡全國,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武亦姝、彭敏、陳更、陳淼淼等參與者氣定神閑、妙語連珠、詩書滿腹,令全國觀眾擊節嘆賞,他們大多有著優厚的生活環境、科學的培養規劃、溫馨的成長歷程,但缺少必要的曲折經歷,對中國詩詞的理解偏向于字詞所營造生硬意境,少有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詩詞,難免有所遺憾。但家境貧寒、經歷坎坷的抗癌農民白茹云對中國詩詞的理解可謂透徹入里,將詩詞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合二為一,真正將詩詞作為支撐力量,也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用詩詞予以表達,可以說,詩詞讓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贏得了人生的尊嚴。
詩詞的力量是巨大的,她激勵人、感召人、更成就人。南宋愛國詞人陸游一生坎坷,多次被朝廷削職罷官,但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矢志不渝;北宋文豪蘇軾被貶黃州后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復雜感情;白居易被貶江州后讓不忘憂國憂民,繼續抨擊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存在,成就了《琵琶行》這一經典之作;陶淵明多次出仕、入仕,最后選擇歸隱田園,結合人生感悟創作了《桃花源記》這樣巔峰的田園散文辭賦。
作為詩人,他們或是放蕩不羈,或是沉郁寡歡,或是千杯把酒,或是甘于隱匿;作為官員,他們身上無不彰顯著民生情懷、愛國赤誠,他們的偉大因為詩詞,也因為一種詩意的情懷。
物欲橫流、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急躁的快節奏生活難以容下那股清泉般的詩意,尤其是基層青年干部,他們大多數都背負著沉甸的思想包袱,認為基層的工作生活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沒有寬闊的大馬路、沒有琳瑯滿目的步行街、沒有城市大機關的優越,“逃離基層”儼然成為基層青年干部最優選擇。誠然,整天面對素質不高的群眾,毫無新鮮感的督查,渺茫的政治前途,辦公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終而復始的狀態,或許會令剛出“象牙塔”本以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青年人大失所望,于是心生“逃離基層”的強烈追求。
基層真的沒有“詩意”嗎?換個角度想,就會發現即使身處“陋室”,“詩意”也無處不在。
基層經歷是一種值得咀嚼的成長“詩意”。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在陜北插隊經歷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與當地群眾一起打壩、修沼氣、放羊,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說道“當時跳蚤搞得我們痛不欲生。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啊,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呢?嚴重到我們把六六粉撒到床單上睡覺,否則治不住跳蚤。三年以后沒事了,硬扛過來了……”,總書記的那段時光也經歷了眼淚、迷茫,但他踏踏實實的走過來了,才有了“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詩意感悟。
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領導,更需要一個個年輕干部在實踐中去推動國家的進步,青年干部應將基層的經歷當做是承擔今后大任的一種艱苦淬煉,嘗遍人生的寂寞、苦悶、迷茫,踏踏實實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澆灌在生機盎然的基層土地上,留作今后細細品味的詩意歷程。
基層點滴珍藏著有待發掘的甜謐“詩意”。在老同志的諄諄教導下所獲得的工作經驗、妥善解決了位來訪群眾的實際問題后得到的一句感謝之言、和同事們一起加班到深夜完成上級任務后的輕松愉快......這都是工作上的“詩意”;春日里,三五好友,徒步垂釣于靜謐的農田湖畔,沐浴在春日溫暖的恬適,冬日里,寢室生起簡易爐灶,燉上香噴噴的土菜,品酒把話,指點江山,暢談未來,遠離喧鬧的城市,留給年輕干部更多的單獨思考空間,這是生活上的“詩意”。其實詩意的生活有時并不存在表面,需要青年干部用心、用情去品、去悟。
基層改革實踐飽含著自豪的“詩意”。精準扶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等,眾多基層的重大改革正在穩步實施,匯聚成一股強勁的改天換日的改革潮流。這些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在基層落地生根,需要每一名年輕基層干部親身參與,發揮聰明才智,遵循改革步伐,為基層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看到基層社會的點滴變化、看到基層群眾因改革綻放更多笑容時,作為改革實踐者,“功成必定有我”,詩意般的滿足感不禁油然而生。
詩和遠方同在,換個角度,詩意就在腳下,也在當下。
作者單位:湖北省京山縣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