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時代潮流。中央有政策,部門、地方有措施,群眾有行動。作為創業創新主戰場之一的農村,創業創新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創業創新之路,充滿艱辛與挑戰,同時也充滿力量與希望。本期聚焦“農村創業創新”專題,推出創業典型人物故事報道,介紹相關政策利好,以期對各地在推進農村創業創新中與當下的創業創新者有所啟發與幫助。
“雙創”號召提出以來,大批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呈現出人數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起點越來越高、成效越來越好的可喜局面。全國各地相繼涌現出一批在農村創業創新典型。
與此同時,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激活農村經濟,已經成為時下農村工作的熱點話題。農民是新常態、新階段背景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人數最多、潛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體。
政策紅利“來襲”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3月下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創新的指導意見》。緊接著,農業部出臺《關于加強農民創新創業服務工作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意見》,旨在為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同年7月,農業部印發《關于實施推進農業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10月,農業部聯合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通知,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11月,農業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
2016年11月,為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從原來的“孔雀東南飛”,到如今的“春暖燕回巢”,近年來農民工等返鄉創業悄然興起,而且熱情高漲,這與一系列“雙創”政策所帶來的紅利空間息息相關。在經濟轉型升級、傳統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大批農民工、企業主,甚至部分高校畢業生敏銳地意識到,家鄉農村對技術、人才等方面需求潛力不斷提高,加上政策利好的吸引力,紛紛踏上了回鄉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征途。順應農村創業創新的趨勢,全國各地相關部門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措施,如河南省推出“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歸雁經濟”,通過“筑巢引鳳”,實施“回家工程”,返鄉創業正在由“星星點點”向“星羅棋布”轉變。
以河南省為例,截至2017年3月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累計達81.42萬人,創辦企業41.77萬個,帶動就業389.81萬人。返鄉下鄉創業正在實現由“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向“一人創業造福一方”的創業效應轉變,“歸雁”群體以及帶來的“歸雁經濟”效應正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時代現象。
融資難是返鄉創業人員共同面臨的問題,一些地方針對此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并通過各類媒體和制作“政策明白卡”等形式宣傳政策,組織開展農民工返鄉創業、農村青年創業、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行動計劃。四川設立1.76億元的風險補助資金,撬動金融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并發放了2000萬元返鄉農民工創業專項資金。青海設立擔保基金2.58億元,與郵儲銀行協作開展“授信池”業務,共審批授信貸款金額9.76億元。很多省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由銀行提供授信額度10倍放款,解決“無抵押、無擔保”問題;提供創業資助券,包括培訓券、見習券、貸款貼息券、農險補貼券和宣傳補貼券等;對“農創客”給予政策性貸款授信;實行創業培訓補貼、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吸納就業獎勵、微企補貼、“三權抵押”等多項創業扶持政策。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實施,為推動農村創業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點,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對近年關于“雙創”的一系列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內容方面頗具亮點。如:扶持范圍逐步擴大。之前的政策主要從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等對象,到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鎮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扶持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吸引了一批有知識、有技術、有實力的“新農人”投身到農村事業,這也拓寬了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的渠道。政策系統不斷完善。很多創業人員反映早期關于“雙創”的扶持政策多而零散不夠系統,后期出臺的政策逐步改善這一狀況,不但將下鄉創業準入到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用水用地支持,還包括社會保障、保險類、技術層面、入駐創業園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這樣既有利于返鄉創業人員學習運用,也便于相關政府部門抓好貫徹落實,一舉兩得。
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農村是創業創新的廣闊天地,空間廣,潛力大,前景廣闊。曾經,億萬農民群眾發展鄉鎮企業形成異軍突起之勢,為改變農業農村貧困落后面貌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如今,大量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也必將為促進農業農村新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源頭活水。
勞務輸出,曾經是吉林省的一張名牌。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進行深度調整,糧食價格波動,農民增收面臨挑戰,部分地區“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農民工求職的“成本”與政府的管理“成本”雙增高,讓吉林省政府不得不考慮如何處理好農民工就業問題。吉林每年400萬的“勞務”大軍究竟何去何從?近年來,吉林省在全面推進改革、創業就業環境趨向改善的情況下,通過實行由引導農民工單一“離鄉”外出就業為主,轉向外輸、內轉、回引并舉,數量、質量并重的新舉措,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民工雙向流動和返鄉回流的新格局開始形成。2015年,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403萬人,勞務收入608.1億元,2016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405.15萬人。
曾經在城鄉分割發展階段,農產品進城高度依賴有限的批銷渠道,讓分散的農戶對接巨大市場,往往出現“賣難”等問題。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流通新業態,為城鄉商品流通打開了新渠道。山東省蒙陰縣大學畢業生趙西勝回鄉開網店賣水果,曾三個月創下了80萬元的銷售額,通過互聯網幫助鄉親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出了大山。
“現階段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和返鄉創業方興未艾。”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這樣說:“其經過適當引導培育,完全有望成就星火燎原之勢,有望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成為繼鄉鎮企業崛起、城鎮化和農民工進城之后我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的新動能。”
如今,農村創業創新如火如荼,不少農村創業者瞄準了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進而有效地推動了各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90后”的安徽六安市大學生村官楊廣越通過創辦葡萄種植合作社,吸引流轉土地的40余戶農戶紛紛加入到合作社,這讓農民不僅能獲得土地租金,而且能在基地務農打工,合作社基地長期用工16人,農忙時需要30多人,每年支付工資20余萬元,幫助5戶貧困戶成功脫貧。甘肅省定西市石家岔村張壽,原本是在外地打工的農民工。2013年,張壽聯合6名村民成立了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發展,在當地建起了集馬鈴薯種植、倉儲、運輸、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市場,帶動5戶種植大戶每年增收4萬元以上,帶動123戶農戶每年增收1.5萬元以上,形成了“合作社帶動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帶動小戶”的發展模式。
“返鄉下鄉人員受過工業化的訓練、城鎮化的熏陶,既了解城市、又了解農村,既會搞生產、又會跑市場。支持他們到農村創業創新,能夠以工業化的理念搞生產、以市場化的理念搞營銷、以城鄉一體化的理念搞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水平,增強農業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并不斷拓展農業功能。”2016年12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支持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工作視頻會上的講話中強調。
各地實踐表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可以為發展現代農業注入新要素,助推農業強起來;可以為增加農民收入開辟新渠道,助推農民富起來;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新模式,助推農村美起來;可以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力量,增添發展新動能。
農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在支持農村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許多地方采取多種形式建起了創業創新園區或基地。截至2016年,安徽省累計建成662個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農民工創業園350個,覆蓋了全省四分之一的鄉鎮。黑龍江省認定了63個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建立了300個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福建創建了73個升級農民創業園,下達補助資金3.52億元。重慶市累計培育公共孵化基地16個,孵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800家。
伴隨著國家“雙創”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當前各地農村創業創新風生水起,農村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農村創業創新涌現出特征明顯的三大群體,既有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人員,也有具有城鎮戶籍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鎮居民等下鄉人員,還有農村能人和農村青年等本鄉人員,形成蔚為壯觀的雙創主體;“雙創”領域不斷拓寬,產業融合創業明顯增多。據農業部抽樣分析,80%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領域都是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創業領域逐步覆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特色工藝產業等,創辦的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并呈現出融合互動、競相發展的趨勢;創業起點越來越高,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返鄉創業主體素質更高,抱團創業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廣泛采用了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并且融入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目前有54.3%的返鄉創業者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了解信息、政策法規并進行營銷推廣。
追根溯源,“雙創”一詞的提出,還要回到三年前的夏季達沃斯論壇。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一詞由此登上了當年的中國網絡熱搜榜。時隔三年后,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在農民工總量的占比也逐年下降,跨省流動農民工數量在繼續減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2017-07-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