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社區建設有助于創建鄉村文明
文匯報:近年來,蒲韓聯合社由一個農民自發的經濟合作組織主動進入了鄉村公共服務領域。您對此如何評價?
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理事長):蒲韓鄉村社區依托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公共服務事業,這是鄉村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創新。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多年來依托蒲韓案例提煉的經驗就是,要做好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脫離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必須以某種制度化的結構性模式使得兩者之間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蒲韓鄉村社區建設的成功,有助于我們更真切地了解鄉村社會。中國社會學理論界將社區定義為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農村社區是以地緣為紐帶、以農業生產為基礎,集生產、生活、社會、文化活動于一體,以有傳承的社會互動關系作為紐帶的人類共同體。
而城市社區與鄉村社會有相當大的不同,城市人的居住地與工作地是分離的,城市人的經濟活動場域與其社會、文化活動場域幾乎是常態化分離的,即使住在一個小區多年的城市人彼此之間依然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而鄉村社區則具有城市所沒有的獨特性,我們常說農村是“熟人社會”,農村居民在幾乎相近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中有最多的機會實現經常性的互動,并在互動中促進共識,從而形成思想與行為的共同體。因此,在一起種果樹、收苞米的大叔大嫂,他們面對的公共服務問題是同樣的:“怎么護理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兒子兒媳出去打工了,怎么帶好留在家的孫子?”正是這種共同性,使他們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創建一種共同的鄉間文化,來規范和引導共同的行為,給老人和孩子更好地生活,為鄉村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鄉村公共服務創新需政府大力支持
文匯報:蒲韓聯合社從事農村養老、鄉村兒童夏令營等社區公共服務,完全是公益性的,其意義何在?
葉敬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鄉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建設,事關鄉村文明的恢復和重建,其意義非常重大。過去我們認為,農民最大的利益訴求是“發家致富”。現在,就連農民群眾自己都不認為發家致富就等于小康生活了。小康生活的內涵一定比發家致富要大得多,還應該包括什么? 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等等,一定要在農民的生活中得到真實的體驗,這就需要重建鄉村的文明。
用學術語言來說,雖然代表經濟和財富的“市場”是嵌入社會的,但我們不能把社會變成“市場社會”。只認經濟利益、不重社會價值一定是行不通的。一切經濟是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社會為經濟服務的。發家致富只代表物質生活水平,不能代表人的幸福感。蒲韓聯合社主動介入鄉村社區的公共服務建設,以聯合社的經濟收益來反哺鄉村社會的公益事業,是以人的幸福感、是以中華文化在鄉村的傳承為目標的。我相信,有文化、有遠見的農民一定是真愛農村的,我們的農村一定會在他們手中變得更美好。
文匯報:連續5年來,蒲韓聯合社的農民在農業上的收入年增長在10%以上,部分農民對務農收入表示滿意。您認為這說明了什么?
溫鐵軍(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過去有一種論調,認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的空心化和鄉村的凋敝,是難以避免的。蒲韓聯合社的建設是最好的回答:誰說鄉村的未來一定是凋敝破敗的? 蒲韓聯合社的探索,給鄉村帶來了富裕和活力,給農民帶來了一方平安,聽說那里十多年沒有一起群體性事件,值得嘉許。蒲韓聯合社的村民小額貸款,不用抵押,但壞賬率為“零”,這可以說是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夠做到的,這些都說明了農民群眾中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力。
現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大眾”和“萬眾”里面,包不包括農民? 農民這么大一個群體,應是“萬眾”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辦聯合社自主創業,國家已有法律明文支持;農民自主創新辦公共事業,我相信黨和政府也一定會支持。我們農村涌現出了一大批鄭冰這樣的新鄉賢,他們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讓我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滿了自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匯行者(微信公眾號)2017-10-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