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綜述

[ 作者:房寧?趙宇恒?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3 錄入:吳玲香 ]

讓農民共享信息化紅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綜述

果棚缺水缺光,安徽滁州一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員工只需要點點手機,躺在床上也能“遙控種田”;要申請農機購置補貼,山東青島的農機手不用帶著小馬扎早早去排隊,通過手機APP就能實現網上報名申請;買回家的雞蛋是哪兒來的,河南的消費者掃一掃印在蛋殼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正經歷著蛻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將信息化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農業生產、農村建設、農民生活,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為全國上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期。

從信息進村入戶到農民手機培訓,我國信息化發展瞄準農村補短板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相比城市,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

事實上,國務院2013年就印發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明確了“寬帶中國”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時間表,將“寬帶鄉村”工程定為重點任務之一。2016年8月,農業部研究編制的《“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要求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在農村深入實施,并探索面向貧困戶的網絡資費優惠。

根深而葉茂,樹壯而果稠。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加速發展,為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提供了堅實的土壤。2014年以來,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農業部先后組織26個省(區、市)、116個縣(市、區)開展了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進一步拓寬“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內涵,探索了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的長效機制。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今年起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并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0省市開展整省推進示范,通過益農信息社和村級信息員這個“端”,建成覆蓋全國60萬個行政村的大“網”。

“充話費、繳水電費、取錢、網購,甚至賣點自家產的農產品,我現在不管辦啥事都要往益農信息社跑。”浙江省遂昌縣三仁畬族鄉排前村的朱金鴻說,益農信息社讓他“進一個門,辦百樣事”。

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有了和朱金鴻一樣的感受。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共建成運營6.9萬個益農信息社,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38.5萬人次,提供公益服務1115萬人次,開展便民服務1.8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28億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隨著移動互聯技術迅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強化農民手機上網培訓和服務,成為了農業農村信息化“彎道超車”、城鄉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2015年以來,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幫助更多農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河南省光山縣宴河鄉的村民周福榮在鄉里組織的智能手機應用培訓中,學會了使用微信開展農產品銷售,他用微信售賣的農產品供不應求。

互聯網技術向農業農村的深入滲透,讓農民得到了實惠,也讓決策者更加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培育互聯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能力;隨著《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下發,各地“互聯網+特色小鎮”百花齊放、形態各異……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設計到落地,有關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密集出臺并落實,在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幫助廣大農民增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基層政府部門服務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物聯網到大數據,信息化向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延伸

近年來,農業部大力推進物聯網在生產經營中的應用,信息技術正加快從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走到圈舍魚塘。深入實施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智能農業項目和農業部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總結推廣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軟硬件產品、技術和模式,有力推進了農業節本增效和生產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方面應用廣泛。依托信息化手段,農業部加快推進“四平臺”建設,不少地區正在探索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包裝標識、索證索票等監管機制,消費者對“掃碼知根底”的農產品越來越習以為常。

如果說物聯網帶動了農業生產“硬標準”的提升,那么大數據這一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的開發利用則為農業生產確立了“風向標”。

“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是農產品生產銷售常常會陷入的怪圈。為進一步增強市場透明度,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初,農業部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體系,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正式上線運行,加上每月發布的5個大宗農產品供需平衡表,每年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形成了兼顧短中長期、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權威發布機制。

供給側與需求側信息數據的“握手”,讓“以銷定產”成為了可能。阿里村淘則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以前端的海量數據反哺農產品供應鏈,精準了解消費者喜好,通過預售、按訂單采摘的模式,完善農產品價值鏈,做到包銷定產,改變了農產品的供應模式。

從種植到銷售,從生產到流通,信息化正在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影響著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再到農民腰包的全過程。

2月26日,隨著江西省井岡山市率先宣布脫貧摘帽,“電商脫貧”再一次躍入人們的視野。2016年,井岡山市黃坳鄉洪石村的黃小華按照“電商平臺+合作社+貧困戶”的電商脫貧模式,將農產品放到網上銷售,利潤較以往提高42%。2017年,井岡山市已建成電商服務站點18個,覆蓋所有鄉鎮,輻射35個貧困村。

像井岡山這樣依靠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探索還有很多。實踐證明,信息化不僅能夠帶動農業實現市場化,倒逼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提高農民的組織化,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還能引導農業的品牌化,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打通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的“腸梗阻”,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

新技術帶來新轉變,借力信息化,農業農村正孕育無限可能

“要是土地確權和流轉都在手機上辦了,那就不用農業普查了。”眼下,網民的期待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全國各地積極引入互聯網元素,探索信息時代農村產權交易的新形式。當傳統觀念中的土地流轉仍只停留在臨近周邊的地域范圍時,更大空間內的土地資源配置已在互聯網上蓬勃發展。

如今,三農領域“互聯網+”的后綴內容越來越豐富。“網上一站式服務”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互聯網+”職業培訓按農業生產的需求培養新農人、產品經紀人等專業型人才;江蘇移動依托視頻監控平臺和移動通信基站打造的“藍天衛士”,能自動監測秸稈焚燒火點并自動報警,提高秸稈焚燒防治工作的效率……利用互聯網,眾多小眾產品可以匯聚形成與主流產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為每一個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機會,農業農村新業態、新經濟和新的商業模式孕育著無限可能。

網絡價值取決于用戶數量,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其中,農村網民2.01億。作為重要的網絡資源,農村網絡的潛在價值巨大,有待釋放。

不日新者必日退。當前,信息技術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成為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力量。隨著農業農村信息化創新與探索的積累豐富,“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盆景必將會轉化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10月11日0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老妇精品 | 亚洲人碰在线视频 |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首页 |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