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綜述

[ 作者:房寧?韓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13 錄入:吳玲香 ]

構建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綜述

111.jpg

(數據來源:農業部 制圖:劉念)

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靈魂。多年來,我國農產品供給從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農民收入從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市場機制功不可沒。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地板”和“天花板”的雙重制約,解決農業結構性失衡、生產成本過高以及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問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必須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近年來,農業系統不斷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加快農產品和各類要素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市場調控機制,為建設生產者自主經營、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強化信息監測預警,構建市場化基礎

公開、透明、全面的信息是現代市場體系的運行基礎。農業生產者自主經營,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換,都是以市場信息為依據的。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通過發布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是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也是我國農業市場化的實踐經驗。

農業部不斷加強信息監測預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形成了常規媒體和網絡媒體相結合的發布體系;組建了糧棉油糖等19個品種分析師隊伍,成立了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開展了14個品種的全產業鏈信息分析預警試點;自2014年起每年組織召開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發布農業展望報告。權威、及時的信息發布,對引導農產品市場運行、服務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山東金鄉大蒜專業批發市場市場信息中心,每天按時上報價格信息是中心負責人尋廣嶺20年來“雷打不動”的工作。“盡管現在信息渠道很多,但我們發布的大蒜面積、產量、儲存量、出口量等信息最為全面,大蒜經紀人、儲存商都特別關注。”他說,采集的大蒜規格品種有十多個,信息細分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正在提檔升級。從去年7月份開始,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開始每月定時發布玉米、大豆等5個大宗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表;2017年伊始,每日發布“農產品批發市場200指數”,每周發布重點監測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每月發布水稻、小麥、玉米等19個品種的供需形勢分析月報,每季度召開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會。各時間節點上無縫對接、持續發布,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

加快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農業市場化的直接體現是農產品商品率的不斷提高和生產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為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我國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逐步實現多元化。

在優勢農產品產區,農業部和省級人民政府共建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以發揮其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會展貿易中心五大功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已啟動了洛川蘋果、牡丹江木耳等13個國家級市場建設。“通過建設國家級洛川蘋果市場,可以完善現代果品市場流通體系,促進市場和產地的緊密銜接,引導果業基地合理生產。”洛川縣蘋果現代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安金海說。

田頭市場是農民家門口的市場,對提高農戶營銷能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目前,農業部已在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開展試點示范。四川阿壩州和廣元市兩個田頭市場建設農耕文化園、大學生農業創業園等,發展特色蔬菜、中藥材等特種經濟作物種植和高原特色畜禽養殖,年產值達到160萬元。田頭市場正在將農產品“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變為現實。

農產品市場建設蹄疾步穩,農業生產要素市場也表現活躍。近年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推動市場機制調整優化要素配置結構。遼寧康平縣張強鎮前辛屯村,將88公頃土地流轉給輝山乳業。僅此一項,使村民增收1200多萬元,解放勞動力200多人。輝山乳業在此發展飼料基地和養殖農場,又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同是一塊田,收入兩重天。”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資源特別是經營性的資產開始活化、有序流轉,激發了土地等要素中蘊含的巨大能量,為現代農業發展釋放新動能。

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保供調優“心明眼亮”

市場機制的核心在于價格形成機制,直接決定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產品的穩定供給。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在穩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玉米收儲“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改革;啟動了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2017年將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

在吉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讓種植者“跟著市場走”的步子更堅定。扶余市匯眾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今年流轉了近600公頃土地,“今年的玉米價格會比去年和前年有所好轉。”合作社理事長侯玉成認為,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玉米種植面積相對減少,而工業、飼料、食品行業的專用玉米在增長,國家還鼓勵加工企業開足馬力收購。“我對種植玉米始終抱有希望。”他說。

在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使棉花價格回歸市場,激活了產業鏈的活力。“紡織企業可以按正常市場價格收購棉花,降低成本。”新疆天虹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夏馳說,新疆本地優質的棉花資源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很有吸引力,2015年來疆投資建廠,目前50萬紗錠項目已全面建成投產。有數據顯示,2014-2016年,新疆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00億元,三年的投資超過了1978-2013年投資總額。

讓價格回歸市場,調節了供求,激活了市場,也讓市場在結構調整中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眼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作為其核心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在保供、調優中將有更大作為。

提升市場主體能力,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換的前提是每一個市場主體能夠在政策落實、信息獲取、社會組織架構等方面平等、合理地參與。組織起來、打出品牌是增強個體農戶市場議價能力、抵御市場風險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在資金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促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迅速。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超過41萬個,輻射帶動的種植業生產基地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0%,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2/3以上。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使農民在市場博弈中更有底氣。

在重慶市江津區石蛤鎮,三關水稻合作社今年的新米賣到15元/公斤。“我們的‘富硒米’每公斤52元,今年才剛開始銷售,很多人就來訂明年的貨啦。”合作社負責人李洪祥說。合作社與重慶硒浦農業公司合作,推行全程社會化服務,嚴格把控生產環節,實行統一品牌管理,“石蟆硒”大米往往還在生產線上就被搶購。

越來越多的合作社品牌開始嶄露頭角。在2007年第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47個合作社首次亮相,其品牌農產品還很稀奇;到2015年的第十三屆農交會,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發布時,合作社品牌與龍頭企業品牌已有平分秋色之勢。

農民成長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務農不只是“營生”更是“經營”:在田野上經營,標準化生產,更多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產出來”;在網絡上經營,信息化產銷,品牌化營銷,更精準地對接消費端;在農業之外經營,多元融合發展,賣風景、賣文化、賣創意,農業的功能被重新定義……

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市場化改革正為農業提質增效釋放驚人活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10-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香蕉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丝袜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性色免费视频福利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