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群賢聚智 論道“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

[ 作者:貴州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17 錄入:實習編輯 ]

原標題:群賢聚智 花溪論道

“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三場主題報告會精彩紛呈

11月10日,貴州民族大學在花溪校區舉辦“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一天三場、近10個小時的主題報告會上,40多名“三農”問題及反貧困領域的專家學者就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觀點薈萃、言論爭鋒。貴州民大“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在讀博士生參加研討會。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肖遠平教授首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貴州民族大學的建設發展情況及在反貧困領域的工作進展成效。他介紹說,貴州民族大學一直致力于黨建扶貧、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研究和人才服務。先后成立了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與反貧困2011協同創新中心、社會管理人才培養基地,積極開展反貧困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專家團隊承擔的《武陵山區扶貧開發模式創新》研究課題形成的政策報告得到了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和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云等領導的批示。2015年貴州省委辦公廳專此致函貴州民族大學稱,專家學者立足貴州基地社會發展實際,圍繞全省中心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向省委報送了一批有創造性、建設性的決策咨詢意見建議,為省委科學的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一批高質量的意見建議被采用。肖遠平說,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際,貴州民族大學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帶領全校各族師生務實前行、開拓奮進,推進人民滿意的國內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學的建設,在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續寫民大新篇章。

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承偉以《準確把握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的書面發言稿參會。他在發言稿中指出,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都是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準確把握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關系,是深化精準扶貧方略、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第一,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在目標上高度重合。第二,精準扶貧的多維貧困治理契合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第三,精準扶貧實踐及成效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理論思維和實踐經驗。

主題報告1

“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推進做強做實基層黨建、精準脫貧長效機制和創新基層治理”

貴陽市委群工委常務副書記魏發志認為,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是要從根本上激發貧困群體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體自身脫貧行動的主體性問題。三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區基層黨組織有力、治理有效、社區小微組織發展、社區共商、共建、共享機制完善的問題。

中國國際發展網絡主席、中國農大教授李小云教授首先分享了勐臘縣河邊瑤寨的扶貧工作案例,即深度結構性貧困社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模式。他發言表示,國家引領、政府主導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基本邏輯,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的根本政治基礎。實現鄉村振興,還需要深化改革,著力以創新、以推動社會參與機制和人民的獲得感、在更深層次解決舉國體制下的行動策略和行動模式中存在的挑戰和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慶忠說:要更好的梳理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和不足,要讓農民在行動過程中主動參與,要聽農民的聲音,要重視文化的滋養、支持重建鄉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在具體行動層面,將是一個以人民為主體、眼光向下的革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郭虹提出“從性別視角讓減貧更精準”概念,從家庭著眼,重視女性在各個代際貧困中的核心作用。特別從社會組織的產業扶貧、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區發展和“互聯網+”扶貧講述其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鎮遠縣委組織部部長祝顯德作了“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鎮遠模式”的情況報告,從鎮遠縣打造一個堅強堡壘,探索兩種工作模式,推動三重服務體系,構建四位一體平臺,實施五大系統工程,提升六項基本能力,全方面闡述了在脫貧攻堅戰中“可持續基層黨建+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長效脫貧機制”的鎮遠模式。

主題報告2

“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可持續傳承”

復旦大學教授張樂天指出中國傳統的血緣情、鄉土情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這種血緣情、鄉土情急需適應現在改革開放的局面,迎合市場化、全球化的趨勢。此外,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方式、性格以及價值觀,都讓中國農村轉型更具獨特魅力。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微信、電視等新事物對農村的滲透,使農民形成了個人對這個新世紀的判斷,而我們需要去發現可培育、可生長的農村社區動力。他認為,在毛澤東時代,理解中國農村的關鍵詞是制度,而在改革開放時期,理解中國農村的關鍵詞是農民的轉型。我們國家黨的建設是扶貧最關鍵、最重要的。貴州的黨建扶貧意義重大。

華中科技大學長江學者、教授賀雪峰認為鄉村振興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黨建扶貧是引領。賀雪峰教授將農村農民進行分類:城郊地區的農民、發達地區的農民、邊疆地區的農民以及搬遷異地的農民,振興不同人群不同地方要因地制宜。他還提出,城鄉之間的關系是一抑一揚、一正一反、一快一慢,即:一個是保守的,一個是改革的,一個是穩定的,一個是發展的,兩者之間處于一種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狀態。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文勝提出鄉村既是農業生產的具體場域,也是農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領域,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通過回歸鄉村支持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是接下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在這一點上,如何支持鄉村可以自主的發展,將振興鄉村和人的發展相結合,支持鄉村可以自主選擇,會至關重要。

貴州民大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研究員毛剛強結合當前實際指出,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相對較差,支持經濟成長的環境和區位條件相對更弱,所以貧困地區的鄉村振興要更加注重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和環境層面的建設。推動鄉村公共事務管理能力與管理水平提升、文化生活的自我供給、社區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社區福利的發展、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完善、可持續環境能力的提升、邊緣、弱勢群體的支持系統建設,從而支持鄉村生活有意義、有價值,需要多數中西部農村地區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予以考慮。

貴州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兆霞結合貴州扶貧經驗得出結論,貴州是黨建扶貧的發端地,也是以黨建促脫貧戰略的重要實施區域。如何用好黨建促脫貧的有益經驗,大力推動可持續、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樣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成功的關鍵性保障。只有將黨的基層組織建實、建強,讓黨的基層組織發展可持續,振興鄉村戰略的實現,才更有保障。

主題報告3

“建設‘三農’工作隊伍、完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與2020后的農村工作”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社會學所副所長王春光認為文明的進程是改造他人,改造自我的過程。鄉村是動態的過程,是多方力量的交集。鄉村振興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建立鄉村的溝通平臺,讓農民有更多的空間選擇發展,政府專家從中起到輔助作用。鄉村振興要相信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在鄉村發展中提升自己。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提出鄉村振興需要新的組織體系和新的“三農”工作隊伍。通過對鄉村的判斷,只有新的組織體系的承載,才能讓動力機制發揮作用。總結自己多年扎根農村的工作經驗,楊團認為,農民群體應該有決定自己的權力。在政治層面,國家權力與農民權力需要一個中間權力,即“三農”工作隊伍,要與組織體系緊密相連。在技術層面,“三農”工作隊伍提供多種服務。

貴州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剛從目前的扶貧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政策是好樣的,村干部很努力,農民也想發展,可這三個好條件加在一起為什么沒產生一個好效果的疑問。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剛以這組矛盾引出自己的主題——脫貧攻堅“差點”:一、差點耐心,對脫貧意識沒耐心,工作不夠仔細;二、差點包容,問責制度使得干部不敢作為,農民沒有自主選擇,不許留級使得學生落后了跟不上;三、差點配套,項目制與終身制不配套,發展要素不配套;四、差點連續性,前后工作規劃之間沒有連續性;五、差點歸位,政府越位,直接參與。

有著20多年政策研究經驗的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羅凌說,鄉村振興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鄉村對于中國基本現代化的實現是一個最關鍵的變量,“三農”問題非常重要。不要用工業化、城鎮化的方式去改造農業和農村,工業文明、城市文明、農業文明都是文明,鄉村振興要轉化為技術層面可操作性的。鄉村振興,要做好人、地、錢、組織、文化這“五篇文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2017-11-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州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摸下面高潮视频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最新在线步兵区在线播放 | 亚洲导航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