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風景 美好生活
——浙江深化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浙江的鄉村,有千萬種姿態。
浙北安吉,綿延的竹海里,人們遠道而來,只為見證綠水青山的生動詮釋;浦陽江畔,人們一路驚艷,只為產業轉型帶來生活的巨大變遷;浙南松陽,古村、古道、古石橋,承載著流傳千年的鄉愁記憶;此外,富春山居、瀟灑桐廬、古城臨海、養生蓮都、離島嵊泗……每一個區域都已形成個性的品牌。
浙江的鄉村,有千百種可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在浙江,以“宜居宜業宜游”為目標的鄉村建設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從2003年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開始,浙江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了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升級版的躍遷。農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成了農民幸福生活家園、市民休閑旅游樂園。
到今年年底,浙江全省培育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58個,創建美麗鄉村示范縣12個。隨著《浙江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實施,和“產村人”融合、“居業游”共進的實現,浙江鄉村面貌深刻變化,城鄉距離逐步縮小,美麗經濟更加多元,為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可能。
精巧別致的農家別墅,浸滿綠意的山亭水閣,吸引著一撥撥遠道而來的客人,這是寧海雙林村;綠樹掩映的白墻黑瓦,繞房過屋的清渠活水,香氣襲人的百畝花海,聲名遠揚的“牛欄茶吧”,這是桐廬荻浦村;門前藍天碧海,屋后青山環繞,歷經歲月的石頭房子依山而建,海浪溫柔地拍打礁石,這是洞頭花崗村……
在浙江,鄉村如斯美麗,生活如此美好。
“十二五”以來,浙江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突破口,不斷拓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與外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行動等相繼施行。
如今走在浙江的鄉野之間,大地青山與潺湲綠水相得益彰,家家戶戶排出的污水通過管道流入處理池,過濾凈化后排出;生活垃圾被嚴格地進行分類,由專人清運,“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歷史一去不返;通過垃圾分類、美麗庭院等創建活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漸深入人心……
據統計,五年來,浙江全省投入農村垃圾治理經費125億元,基本實現集中收集處理建制村全覆蓋,安吉、江山、象山、金華市金東區、德清縣、浦江、海鹽7地入選國家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區、市)名單;生活污水治理村覆蓋率從2013年的12%提高到90%,農戶受益率從2013年的28%提高到74%,基本實現全省規劃保留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全覆蓋。
“針對初期‘走過十幾個垃圾村才見到一個新農村’局面,我們開展了全域性整鄉整鎮整治,基本實現了整治一片、改變一片、鞏固一片的效果。”浙江省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正由“一處美”向“一片美”轉型,目前已有60%的鄉鎮開展了整鄉整鎮環境整治,實施整鄉整鎮整治項目228個,將全面改善和提升農村的人居環境和群眾的生活品質。
天藍、水清、地凈、村美,繪就浙江全省2萬多個村莊的底色,一幅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感覺到自然舒適、留得住美好記憶的美麗畫卷日漸清晰。
“對浙江來說,目標更高一些,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發掘個性和特色,形成自身獨有的品牌。”浙江省農辦相關負責人說,針對浙江鄉村不同的生態肌理和人文稟賦,全省各地已全面形成了以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龍頭的“1+4”縣域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平原、水鄉、山區、海島等都將打造成為各具魅力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一,正是對于美麗中國、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望。浙江正“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加快把美麗鄉村打造成為農民幸福生活家園、市民休閑旅游樂園,讓農村建設與城市建設比肩齊飛。
臨安白牛村,一個距離昌化鎮大約3公里的小山村,“互聯網+山核桃”讓它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淘寶村”之一。9月份,天貓“淘搶購”上線,不到24小時,白牛村的淘寶掌柜們就做了3萬多單生意,賣出了價值150多萬元的山核桃。
從“美麗資源”到“美麗經濟”,臨安見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10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實踐。
在浙江,鄉村的美麗,是生態良好,是生產發展,是生活富裕。
浙江以產業為基,始終探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把助農增收作為貫穿工作的始終,堅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互聯互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這是浙江歷屆黨委、政府的決心,也是行動的指南。
在柯城區棠棣村,環境的全域美麗讓中外游客點贊,特色花木產業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吸引了自行車騎游賽等時尚賽事相繼落戶;在安吉高家堂村,村民們關停了污染企業、整治了村莊環境,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休閑度假,高家堂村建成模式被譽為“中國美麗鄉村十大模式”之一;在舟山定海區干鎮新建社區,通過挖掘特色旅游資源,近兩年有20余戶農家樂陸續開業,每年游客數量突破30萬人次……
詩云:“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美麗鄉村成為熱土,激起返鄉的熱情,杜甫詩中家鄉的美麗風景和返鄉的舒暢心情,千年之后依舊在精彩上演。
黃巖西部,群山綿延。過去,這里山村90%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空心村”現象普遍。近幾年,4萬多名漂泊在外的人歸來,他們建設蔬果、花卉、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基地,40多個“空心村”陸續實現逆襲,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多元增長到2.5萬元。
此外,桐廬、慶元、云和、龍泉、松陽5地于2016年成為全國首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生態農業、養生養老、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方興未艾。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指出,美好的“田園”是我國古代人們向往的理想空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通過發展體驗經濟、文創經濟、養生經濟、電商經濟、民宿經濟等新型業態,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村民實打實的經濟收入,浙江正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從“環境美”邁向“發展美”。
2016年,全省農家樂經營農戶1.9萬戶,直接從業人員16.6萬人,共接待游客2.8億人次,增長27.3%;營業收入291.1億元。2016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866元,連續32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2.07∶1。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美麗鄉村建設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收,鄉村發展更具活力,更多的青年、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社會資本實現創業創富的精彩故事正在輪番上演。之江大地上,美麗風景與美好生活,正詩意相連。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建設的振興,還是生態建設、文明建設的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浙江把農村的人文生態、政治生態與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一起打造,實現“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
“環山十里皆松樹,天下應無第二園”說的是江山市的大陳村,曾因一曲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而聞名遐邇。作為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大陳村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通過鄉村文化的發掘和培育來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我們的村歌唱進了省人民大會堂、央視,我們的大陳麻糍文化節已成為一個品牌,我們自己舉辦的村晚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來參加。大陳村的最大特色就是幸福感特別高,人人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微笑。”大陳村黨支部書記汪衍君說,接下來,大陳村將著重打造“村歌婚慶小鎮”品牌,謀劃中式婚慶基地、傳統民俗小吃一條街、荷花長廊景觀提升等14個新型旅游項目。
由點到面,“村歌”“村晚”成為富有鄉村韻味的文化品牌被打響,遍布在浙江大地的文化禮堂成為老百姓精神安放的樂園。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鄉村不僅是“物的新農村”,更是“人的新農村”,“物的美麗”必須與“人的美麗”并重。
“浙江強調美麗鄉村建設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以文為魂,強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浙江省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是一個村落的靈魂,連著過去,接著未來。歷史文化村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人文景觀和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2013年開始,浙江把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節點來抓,每年啟動260個村的保護利用,省里對省級重點村給予每村500萬~700萬元補助和15畝建設用地指標支持。目前已實施或正在實施重點村項目215個,一般村項目1070個。同時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每年規劃新增1000個的速度推進。截至2017年8月,全省已建成7477個農村文化禮堂,覆蓋全省26.4%的行政村。
蘭溪諸葛八卦村,是浙江上千古村落的一個典型。村里的200多幢明清古建筑如何保護?村兩委認識到,關鍵是要提升村民的保護意識。“如有毀壞文物行為的農戶,村民委員會將中止該戶的一切福利待遇”,毀壞文物的處罰措施被寫入村規民約。村民們不僅自覺遵守,還自發捐款用于建筑修繕,自發監督踐行規范。
美麗鄉村,美在環境、美在生態,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浙江“以人為本”,將充分發揮老百姓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作用,鼓勵村民自治機制,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等基層規范,讓鄉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散發文明的氣息,讓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書達理、孝老愛親。
“到2022年,全省一半以上縣(市、區)達到美麗鄉村示范縣標準,30%的村莊建成美麗鄉村精品村,1萬個村建成A級以上景區,500萬農戶庭院創建成美麗庭院,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藍圖已經繪就,美麗的夢想已經啟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想象,也是浙江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
通過美麗鄉村這個生機盎然的窗口,我們看見農業與休閑產業在這里交互相融,看到村歌民謠在老百姓的內心歡唱,看到鄉村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旅游的樂園,看到我們的鄉村,面朝未來,春暖花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日報 2017-11-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