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糧食安全戰略”專家研討會暨成果發布會召開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和經濟管理學院聯合舉辦了“鄉村振興與糧食安全戰略研討會暨《中國農民工糧食需求研究》書籍發布會”,與會專家30余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研討會首次發布了《中國農民工糧食需求研究》一書。該書從城鎮(戶籍)居民、農民工和農村居民“三元”結構的視角對我國糧食總需求進行了研究,系統分析了我國糧食需求的低估程度,為科學把握全國糧食總需求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巡視員冀名峰認為,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正在發生較大變化,農業生產托管是眾多模式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通過城里人下鄉、資本下鄉、人力資源下鄉,不斷壯大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在不流轉經營權的條件下,把生產作業的關鍵環節部分或全部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通過規模化經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表示,我國國情決定了小農戶在較長時期內會是我國的一種重要生產組織形式,因此對于小農戶如何融入現代農業、如何適應現代化大市場,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融合,需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目前生產性服務組織對普通農戶的帶動作用還不夠。
大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除了需要解決好鄉村地區的問題外,還必須特別重視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2億人,占到總人口的20%,農民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群體,我國人口結構也不再是簡單的城鄉“二元”,而成為“雙二元”,即在城市出現了農民工和城鎮居民的“城市二元”結構,目前城鎮(戶籍)人口、農民工和農村(留守)人口,分別占到總人口的35%、20%和45%。農民工這一群體主要為青壯年勞動力,從事的工作多數為體力消耗較多的行業,因而在研究消費或需求時,必須對其予以專門考慮。根據《中國農民工糧食需求研究》的結論,2013-2014年全國農民工年人均糧食需求量(包括口糧和畜產品消費折糧)達到456.77千克/人,比城鎮居民高34.03%,比農村居民高51.87%。
《中國農民工糧食需求研究》一書的主要貢獻之一是,揭示了我國糧食需求被低估的程度。該書認為,過去多數對全國城鄉居民糧食需求的估計主要是將農民工視為城鎮人口,然后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鄉居民人數和人均糧食需求量進行計算,由于農民工糧食消費比城鎮居民高34.03%,因此如果按照2015年2.77億農民工數量計算,則全國糧食需求量被低估了317.7億公斤,相當于同期糧食產量的5.23%,相當于2014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即1951.56萬噸)的1.63倍。這也較好地說明了雖然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加,但進口依然強勁,對于我們科學認識糧食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金三林說,對農民工糧食需求的研究,既是糧食安全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點,也是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研究至關重要的內容,如果糧食需求的底數不清,那么對于制定相關政策就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未來在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繼續關注農民工問題,特別是農民工自身的發展趨勢;同時深入研究農民工代際結構的轉變,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結構和就業行業等的變化。
農民日報社編委徐恒杰認為,中國目前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因而社會矛盾主要還聚焦在“三農”問題上。而農民工是連接城鄉的紐帶,促進城鄉發展,也需要從這一紐帶上想辦法,最終實現城鄉的深度融合。
中國農業出版社農業經濟分社社長趙剛說,有關農民工、糧食、消費需求的論文專著很多,但關于農民工糧食問題的書比較少,本書填補了農民工糧食問題研究的空白,豐富了農民工和糧食問題的研究成果。趙剛還從出版編輯的角度提出了本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相關建議,認為未來還可以繼續開展后續研究,包括農民工的就業、子女教育和住房等市民化問題。
與會專家表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明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如既往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11-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