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扎實推進農村創業創新,通過抓政策、育主體、建機制、搭平臺、搞服務,為農村雙創創造了良好環境。到2017年底,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40萬人,農村本地非農自營人員3140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1400萬人,農村網民規模突破2億人。大量的人才返鄉、企業回鄉和資金下鄉,催生了一大批適用于農村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涌現出一大批農村雙創的典型模式。通過考察研究,農業農村部總結推出全國縣域農村五大雙創典型模式。
第一,“特色產業拉動型”典型模式。該模式圍繞特色產業,強化產業鏈創業創新,沿著產業鏈上中下游,面向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生產與服務需求,開展創業創新活動,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并立,各類經營主體集聚,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的創業生態系統。產業特色立足地區資源特色,并將其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形成農村雙創的核心競爭力。四川省金堂縣依托食用菌、黑山羊、油橄欖、柑桔等優新特產業,建成農村雙創園區105個、產業基地1453個,創業人數達3.1萬人,帶動就業22萬人。創業者依托特色產業創造的機會開展雙創,開辦各類特產企業和配套企業。福建安溪縣以鐵觀音茶產業為主導,建成安溪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產業引領區、技術裝備集成區、創業創新孵化區、創業創新示范核心區等建設,實現涉茶雙創實體總產值超90億元,茶葉種植和產品加工年產值56.18億元。農村雙創擴大了特色產業規模,提升了特色產業檔次,打造了特色產業品牌,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引導雙創人員從事梅花鹿養殖、加工、營銷和休閑旅游,設立鹿產品創業一條街,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平臺,極大地激發了創業者創業活力。
第二,“返鄉下鄉能人帶動型”典型模式。該模式主要是返鄉農民工、中高校畢業生及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通過創辦、領辦企業和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周邊農村雙創。這些創業者有頭腦、懂技術、能經營、善管理,一個人創業,引領帶動周邊人員乃至整村或整鄉共同發展。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黨支部書記、皇城相府集團董事長陳曉拴,帶領村民挖掘歷史文化,修繕皇城相府,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打造“旅游景點+賓館酒店+文化演藝+農家樂”發展模式,形成了游、購、娛、吃、住、行“一條龍”產業鏈條,帶動農村雙創。北京密農人家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孔博,創建密農人家電商平臺,經營生鮮農產品,帶動68名新農人創業者共同創業,帶動300余農戶生產種植轉型,2016年銷售額突破2600萬元。示范帶動作用明顯。
第三,“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型”典型模式。該模式依托龍頭骨干企業優勢,帶動當地農村雙創為企業配套服務,引領當地經濟發展。龍頭引領,產業特色鮮明。河南新鄭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將紅棗種植加工、冷藏保鮮、科技研發、貿易出口、觀光旅游集為一體,不斷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已成為紅棗行業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種類最多、銷售網絡覆蓋最全、輻射帶動最廣、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龍頭企業,帶動紅棗產業成為農村雙創的主導產業。帶動創業,配套服務企業。 廣東云浮市新興縣溫氏集團將主業放在業務流程上投資額大,技術含量高,風險高的環節,包括飼料生產、種苗供應、銷售網絡的建設等,把養殖環節和配套服務等交給創業者創業,雙方緊密結合,實現了互惠雙贏、互促共進。
第四,“雙創園區(基地)集群型”典型模式。該模式以雙創園區(基地)和農業企業為主的平臺載體,聚集要素、共享資源、產業關聯,為農村雙創提供見習、實習、實訓、咨詢、孵化等多種服務的模式,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一是資源聚集度高,推動農村雙創。福建晉江市建設海峽創業園,構建“三創園(創業、創新、創意)”、國際工業設計園、智能裝備產業園、新區創新中心、高??平虉@等五大科技創新載體,聚集雙創要素,為雙創提供空間,入駐創業項目和企業超200個。二是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帶動農村雙創。長春國信農業投資建設了70萬平方米的眾創空間及創業孵化基地等涉農孵化器,打造了有機農業種植標準化雙創園區、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農業企業孵化園等12個綜合性園區,接納雙創人員,為雙創人員服務,提供實習就業創業崗位4000多個。三是政策服務到位,驅動農村雙創。四川成都市郫都區將7個系列專項支持政策,集成落實到農村雙創園區(基地)、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器等,打造菁蓉·成都現代農業創業創新空間,孵化新創企業,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2017年涉農雙創項目政策扶持資金累計達到1.67億元,其中農業雙創園區道路、溝渠、高標準農田改造、“互聯網+物聯網”和園區孵化辦公條件等基礎設施完善項目資金投入1.41億元。
第五,“產業融合創新驅動型”典型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圍繞產業融合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開展雙創活動,加速區域之間、產業之間的資源和要素的流動與重組。一是電商聚集融合。通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提供電商服務,吸引生產加工企業入駐園區。福建安溪弘橋智谷電子商務產業基地以電商服務聚集生產企業和創業者,形成了“電子商務+倉儲服務+商品集散”的運營模式,吸引了茶葉、鐵藝、鞋服和休閑食品產業等眾多規模企業和一大批創業者入駐園區創業。二是休閑旅游帶動融合。四川成都郫都區青杠樹村遵循“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理念,以川西民居特色為主基調,規劃建設9個聚居組團、共9.7萬平方米的農民新居,統籌推進鄉村建設、產業培育、公共配套、環境優化、社會治理和農村雙創,建設幸福美麗鄉村,成為成都及周邊市民周末休閑度假好去處。三是行業橫向融合。三農創咖利用大數據為涉農企業提供咨詢、規劃、融資等服務,成功地把工商企業大數據配套服務移植到農村雙創企業。成都坊田·天空農場立足樓頂平臺,發展綠色循環都市農業,既利用了城市樓頂平臺的優質資源,又拓展了農業的觀光科普體驗功能,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雙創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2018年04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