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新型城市的超越發展優于超大城市的過度集聚

[ 作者:鳳凰國際智庫城市課題小組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18 錄入:吳玲香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城鎮化篇

導語:中國的城市化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并成為中國奇跡最重要的支撐。鳳凰國際智庫推出《"城市改變中國"--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將中國城市的發展概括為:經濟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開放城市、一帶一路、城市化水平、創新水平等關鍵詞,并依據關鍵詞盤整城市發展的典型案例,樹立新的標準,為中國新型城市的發展提供必要參考。

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紀全球經濟的兩件大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二是中國的城鎮化。中國的城鎮化將是區域經濟實力提升、國家競爭力增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局勢產生重要影響。如何評價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是中國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在當前"調結構""重優化"的大背景下,判斷"哪里過熱?""哪里遇冷?"無疑是做好城市發展中"加減法"的根本前提。

中國城鎮化的內涵與衡量城鎮化水平的基本指標

城鎮是區域經濟的核心,一方面集聚大量人口、資源、技術和信息等資源,另一方面又引領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帶動區域產業、技術和競爭能力的增強。正因為如此,城鎮化水平常常作為區域或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度量指標。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將國家的產業和城市化發展作為核心參考要素,經濟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轉變以城市社會形態演變和產業轉型為重要標志。弗里德曼在核心-邊緣理論中指出,區域開發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區域核心城市出現、強化的過程,也是核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產生極化和擴散作用的過程。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于采用城鎮化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發展水平,來比較經濟競爭的實力與基礎,來判斷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潛力。

一些城市管理者常常傾向于將城鎮化理解為城鎮人口的增加,事實上,城鎮化是一個城鎮綜合發展的過程,其內涵包括但不局限于城鎮人口的增長,城市地理學中將城鎮化的內涵劃分為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人口城鎮化,指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比重逐漸提高的過程;二是地域城鎮化,指在地域空間上,農村地域逐漸轉化為以人口的高度聚集為主要特征的城鎮地域的過程;三是經濟活動城鎮化,指經濟關系、經濟活動在地理上聚集,以及生產方式日益趨向于城鎮經濟特征的過程;四是生活方式城鎮化,指隨著社會身份、職業、社會角色等的變化,人們在行為方式、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社會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綜合素質等方面,由農村向城鎮轉變的過程。這四個方面往往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城鎮發展,帶動城市擴張,引導鄉村向城鎮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城鎮的發展水平,并以人口指標最為通用,即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作為城鎮化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城鎮化率2015年已達到56.1%,比2010年底的49.7%增長了6.4%,這也標志著中國的人口城鎮化已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另外,各等級城鎮的數量、規模等情況也常被用來衡量城鎮體系的發育程度。人口和產業的聚集必然帶來用地的增長,因此建設用地大小也常被用來比較不同城市的城鎮化水平,中國建設用地總面積已從2010年底的3.98萬平方公里增長到2014年底的5萬平方公里,4年間增長25.6%,遠遠超過了人口城鎮化的增長速度。如今,節約用地和保護生態也成為城鎮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城市盲目擴張和蔓延的問題越發突出,"精明增長""緊湊城市"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導向,城鎮化開始重視城市內部更新和空間填充,并逐漸提出土地集約利用和控制城市邊界的需求。因此,我們采用人口標準、用地標準、城鎮體系、空間集約四個角度來梳理"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的發展成果。

從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四個關鍵指數看未來中國城市發展

從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來看,中國超大城市的發展已經在多年快速增長之后,到了一個瓶頸期。其城市規模的繼續擴大,不僅很難提升其城市化水平,反而會帶來城市經濟活力與市民生活品質的相對下降。從歷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中國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1990年以后增長更加迅速。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1081.9萬,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為1961.2萬人,其中2000-2010年間增長了604萬人。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也從1990年的133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301.9萬人,其中2000-201010年間常住人口增長了661萬人,年均增長率為3.44%。人口過度集聚已成為中國超大城市人口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中心市區的人口密度不斷增長,人口最密集的城區人口密度可達2~4/平方公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上海市虹口區人口密度最高(3.63萬人/平方公里),黃浦區次之(3.46萬人/平方公里);北京市的核心功能區常住人口密度達到2.34萬人/平方公里,其中西城區為2.46萬人/平方公里;廣州越秀區人口密度達到3.42萬人/平方公里。1990-2010年間,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增長了81.27%,上海市的人口密度增長了72.53%,廣州市的人口密度增長101.6%。人口密度的增長必然伴隨土地的高強度開發,以及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和環境污染難以擴散的問題,這種現象在人口密度達到2萬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市中心區更為顯著。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類似北上廣這樣的超大城市政府,在近幾年來開始十分關注人口過度膨脹所帶來的問題,并通過限制建設、產業疏散等措施來控制中心區人口規模,力圖促進中心區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降低部分街道人口密度。

由于北京、上海、廣州等超大城市已經進入超強的自我累積階段,龐大的體量和隨之而來的城市病使得管理層不得不提出控制城市增長的思路,未來幾十年內的中國城鎮化進程,更可能地將由新的領跑者來帶動。經濟條件更好、城市結構更均衡的區域中心城市無疑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選擇其中的青島、南京、廈門作為標志性城市,它們在空間上分布于中國的北、中、南,且包含了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同屬于二線發達城市,且同為中國現階段城鎮化的重點城市。它們的發展態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未來城鎮化進程的風向標。

首先,在人口規模上,青島市的常住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由2010年底的764萬人增長到2014年底的905萬人,四年間增長了18.5%;而南京市的常住人口延續著低速增長的態勢,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達到822萬人,僅比2010年增長了22萬人;廈門市的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居中,從356萬增長到381萬,四年間增長了7%。根據城市化S型曲線理論,將城市化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緩慢增長的初期(城市人口比重低于30%);加速發展的中期(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間);平緩發展的成熟期(城市人口比重高于70%)。按照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計算城鎮化率,2014年廈門市為88.8%,南京為80.92%,青島為68.41%,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0.5%1.2%2.4%,其中青島市因處于城市化S形曲線的加速階段,增速最快,未來的增長潛力也最大。

其次,在用地規模上,2010年到2014年間:青島市的建成區面積增長最快,從282平方公里增加到491平方公里,四年間增長了74%;廈門市的建成區面積從230平方公里增長到301平方公里,增長30.9%;南京市建成區面積增長速度較慢,從655平方公里增長到734平方公里,增長了12%。但對比人口規模和土地規模的擴張來看,以上三個城市的建設用地面積增長速度都超過了人口規模增長速度,這也是中國大都市城鎮化發展的普遍表現:城鎮化以外延式擴張為主,以新建、周邊蔓延為主,內部更新、升級的內涵式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從城鎮體系來看,"十二五"期間三個城市的副中心均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多組團、多核心的格局正在形成。南京市的江寧、仙林、江北副中心在軌道交通連接之后,人口與經濟增長迅速,同時又與鎮江、揚州、常州等周邊城市形成密切聯結的城市群;青島市的城陽、嶗山、黃島三區和膠州、即墨逐漸聚集產業和人口,朝著多中心組團式的格局發育,并共同引領山東半島的物流、商貿、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廈門是廈漳泉都市區的核心,廈漳泉同城化促進了該都市區設施、物流、信息等的互通共享,多中心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在空間利用方面,三市在"十二五"期間十分重視土地的集約利用,各類規劃、政策開始關注城市蔓延的問題。《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劃定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控制范圍為810平方公里,膠州灣內區域以膠州灣保護控制線為邊界,并提出膠州組團、即墨組團的協調管控要求,以避免連片蔓延式發展。南京市也根據2020年和2030年的城鎮發展需求,劃定了不同規劃期的城鎮用地增長邊界,并將原有的"主城-新市區-新城-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系調整為更緊湊的"中心城-新城-新市鎮"三級城鎮體系,加強建設空間整合,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廈門市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的"三規合一",將生態控制邊界、基本農田保護邊界和城市增長邊界統一進行管理。

新的城鎮化理念正在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源動力

近年來,緊湊城市、精明增長、公交導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模式等日益受到重視,新的城鎮化理念逐漸被大多數政府所接受,并將之融入到城市規劃和建設政策中去。城鎮化不再單純追求規模的增長,而是更加重視城鎮品質和競爭能力的提升。在城鎮化擴張中,也更加重視土地的集約利用,以往單一外延式擴張的局面有所改觀,城市紛紛劃定增長邊界以控制無序蔓延,具體建設上也開始重視內城更新,改造內部空間,部分低效土地得到再開發。例如,青島市實施"老企業搬遷騰籠換鳥、轉型升級"戰略,通過對青鋼等企業的搬遷工作促進生產升級和城市空間的調整。

在空間格局上,城鎮化由單一中心模式向多核心格局發展,人口流動方向也不再是單一向中心區匯集,轉為中心外圍間雙向流動加強,甚至由中心區向外圍凈流出。例如,南京市的最近兩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心區部分街道的常住人口呈現減少趨勢。繼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過度集聚之后,青島、南京、廈門等二線發達城市步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他們開始汲取一線城市的經驗教訓,結合國內外先進的城市建設、管理理論,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相信這些城市將走出一條新的城鎮化之路,并在未來的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挑起重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國際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天Av在线|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v | 真人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 色五月婷婷导航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在线不卡 |